-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名师工作室
5、揣摩问题表达意图,充分挖掘教学内涵 环节三:内涵:问题目标的深化——关联 1、数形结合 2、有“点圆”“类比”产生“线圆” 3、关注垂足:由“线圆”“转化”为“点圆” 4、双向箭头的意义。 研读教材的需要 研读教材切入点 谢谢 蒋网健 2016.11.18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方向不偏 问题2:“海军怎样随时向基地报告位置” 教学建议: 1、用动画让学生观察点(舰队)在平面内移动,留下的轨迹(路径),点动成线; 2、点(舰队)的位置确定方法(多元性问题:地名报告、经纬度报告、雷达报告等);本问题是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描述、会联想。 问题3:“垂直平分线上点移动”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方向不偏 1、点的移动,能带动其它几何元素的变化(线段、角、周长、面积、两线段的比值等)(数形结合、函数); 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注意:点的移动要观察其“全过程”(要有上有下); 3、会描述是如何变化的; 4、点的位置的表示方式的多样性; 5、特殊位置时如何用数量来描述。 问题4:“点在直线上移动时三角形周长的变化”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方向不偏 1、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2、点的描述是用作图的方式给出的。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方向不偏 设定教学目标的建议: 1、通读、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内容,从高到低思考教材布局;从章到节理解教材结构。 2、熟悉课标要求、中考要求和学情。 3、在“四维目标”的框架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4、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学过程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图和达成的目标。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江阴初级中学王俊蓉老师在参加2013年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的课堂场景。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教材安排流程: 列车实例 常量、变量概念 水库水量与高度 小鱼火柴棒 水波纹 学生举例 函数概念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王俊蓉老师省级比赛课——《函数》】 加油量与价钱 常量、变量概念 水库水量与高度 小鱼与火柴棒 水波纹变化 学生举例 函数概念 汽车路程与时间() 气温与时刻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情境3:反映水库水位变化与水库蓄水量变化的表格. 情境4:用火柴棒搭“小鱼”的活动. S=6n+2 水位h/m 106 120 133 135 … 蓄水量V/m3 2.30×107 7.09×107 1.18×108 1.23×108 … 情境5:当鱼跳动时,平静水面上的变化. 情境2:南京“十一”一天内气温变化图象. 情境1:加油机为汽车加油的过程. 日常生活 图表变化 表格变化 函数式 图形变化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1、抓住教材核心要素——“变化过程”“两个变量”、“对应变化”。 《函数》课例设计的要点: 2、把教材每个问题都能充分利用并发挥积极作用。 3、用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勾股定理】 课例1 课例2 课例3 课例1: 课例2: 课例3: 图片中直角三角形 目标学习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作图研究 研究三边所在正方形面积 验证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三边 最简开始 发现c平方形式 猜想勾股定理 研究三边所在正方形面积 猜想勾股定理 验证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知两边就能确定第三边 度量猜想 研究三边所在正方形面积(最简开始) 猜想勾股定理 验证 勾股定理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共同点: 1、都是通过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在的正方形的面积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得出勾股定理。 2、都遵循课标要求,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操作——发现——猜想——验证”,并按此策略设计教学过程。 3、都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课例1: 课例2: 课例3: 个性点: 1、按教材的体例,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课堂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目标达成度高。 1、从“数学研究”的角度切入,确定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 2、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整体建构课堂框架 2、当发现C的平方后,联想三边所在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引导学生在网格中研究。此法解决了为什么研究勾股定理要从网格中研究面积问题。 3、提出了研究问题的“最简原理”,这也是初中数学“归纳推理”的基本思想。 1、采用“发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