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昌吉州第二中学
“四步教学”突破高三习题课说课稿
----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昌吉州二中 阎霞
一、教学内容:《大规范的海水运动》一节习题(选择14道,综合题2道)
二、对本套习题难度的分析与说明:
本套习题是在学生完成一套基础练习之后的拔高试题,难度中等,个别习题难度较大。虽然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但条件呈现较为隐晦,综合性强。且有四道试题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总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综合分析能力、演绎思维能力均有一定的挑战。
三、本套习题练习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理解关于洋流成因、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大块知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
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应用基本原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方法目标:
学会解决与洋流相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模式。
四、学情与教情的分析:
(一)基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解决问题会存在以下障碍:
1、学生知识储备方面:做这套题之前,学生已经做了一套基础知识的练习题,但由于本节内容具有高度的空间特征,规律多以分布图的形式出现,知识体系又比较庞杂,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易混淆,易遗漏;
2、学生能力方面:
(1)本套试题呈现均以局部图呈现,学生局部图与整体图的转化能力弱;
(2)因为看惯了教材原图,学生容易沉溺于原图的镜像当中,换一个地区思维往往转换不过来,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不能快速理解考察意图,问题与知识链接迟缓,做题往往没有规范的思路,思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强。
(二)基于习题课的一般学情教情分析:
1、传统的习题课教师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学生很被动的特点”。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一方面抹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听讲效率不高,以至于很多题目老师上课讲过多遍,学生仍不会做。这种现象表明,在教师讲题时,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讲授面面俱到,唯恐落下某个知识点学生不会,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看似讲了很多,学生听进去的却有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教师的作用:①布置明确的任务,提前对问题做好预设;②用心倾听观察学生,抓住生成,发现误区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走出误区;③及时评价、肯定、表扬;④提出新问题,引导归纳拓展,纵深思考。
基本要求:
①一组一类问题;
②先相互对答案,确定重点讲解试题,选定每题的主讲,一人最多讲一道题;
③交流时其它组对其答案及讲解提出质疑并负责为其打分(讲错一处扣1分);
④讲题须上黑板指图讲解;
教师行为举例:
①学生讲上升流只影响渔场,马上追问:对气候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②讲完上升流这一类型试题,追问: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上升流的分布规律?
③学生讲完,问:有几处逻辑错误?听出来了吗?表述上有没有问题?这个词用的是否合适?
④谈谈我的看法。 ①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锻炼思维,发挥其潜力;
②用规则防冷场,规范讲题行为;
③互评打分环节促使全班参与,提高听课的注意力,促使其认真倾听与思考;
④暴露问题,对症下药;
⑤指图讲解促其快速将问题与相关规律与原理建立链接,找到思维捷径,建立思维模式;
⑥学生讨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筛选出最需要讲的问题供全班讨论。 四、课后回望
作业:总结新生成的问题题,绘图,选2道最有价值的题写出解析。 ①绘制非洲西海岸及索马里东海岸海岸上升流的示意图并简述影响。②绘制北半球寒暖流交汇处的等温线示意图。③马六甲及中国东部冬夏洋流示意图。 ①积累新知。一套题会有很多不少课本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及时整理避免遗忘;
②习题再做,写出思路,可以使模糊变清晰,清晰变熟练,熟练变深刻。
六、本节课后的感悟与困惑
1、本节课的效果与传统习题课相比,现场立刻显现出的效果是:学生有了发挥的平台,有能力,有思想的学生得以凸显,找到了成就感,可以提高他们今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误区有了暴露的机会,老师可以对症下药;有了问题与知识链结的平台后,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与规范性得以提高。
2、同时也有让我困惑与不满之处。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我理想中的课堂是: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能够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对一个问题形成争辩,一题多解,讨论透彻。但现实是除了小组主讲的同学,其它主动参与的学生并不如人意,学生还是期盼老师给出最终的定论。我顿生一丝丝的无奈与悲凉。冷静思考:原因何在?其实不是学生没能力,没思想,而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与激情,教师权威深入学生心底。责任在谁?不在学生。如何让枯井涌新泉呢?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