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子有无观.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第三讲:老子的有无观 “有”与“无”是老子《道德经》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老子的有无观折射出一种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更高层次的价值关怀: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天下治。 一、有无相生的辩证视野 有与无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是道家首先创立的。 老子通过有无辩证关系来阐发其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和历史观,从而反映出深刻的精神内涵。 老子的有无,一是指现实界的有无, 是就经验中具体的有无来说的。 其中“有”是指“存在物”, “无”是指“空间”,是可以观察到的。 如: 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 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无。 如: 有无相生(第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在中国古文字里面, “无”至少有三种形态: 亡、無、无。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 之“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虚而不无”, 是确实存在而又看不见的, 体现了事物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变易关系。 足以表示有无统一的最接近的例子是变易。 例如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雏鸡: 鸡蛋变雏鸡 雏鸡消解鸡蛋 有→无 无→有 现实生活中世人只知道“有”的利益,而忽视“无”的作用。 老子提醒大家,“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在起作用。 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无”,是“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是不生之生、不有之有、不长之长、不用之用、不宰之宰、不恃之恃、不为之为。 二、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 老子有无观落实在现实社会层面即指向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 无为而治之“无为”即是“法自然”,不妄为。 无为而治,就是摒弃人为主观欲望的恣意妄为,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 老子的有无观揭示了“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之为事,恃无以成”的道理。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 老子看到,世人过于追求有,忽视无的作用,导致急功近利,不可长久。 如果凡事只看到当下,就难以有将来。什么叫格局大,就是可以达到“鸟瞰”的层次。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无为”本身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为”。 “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 三、“太上,下知有之”的治国之道 在治国理政方面,老子主张以正道治国,以奇道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在老子看来,天下一治一乱,一正一反,全取决于当政者是否有道。 当政统治者如能以清静无为的方略治国,不折腾,不扰民,不重苛重税,天下一定太平,百姓一定富足。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现在已是脍炙人口、发人深省、家喻户晓的最具智慧的一句话了。 白居易有首诗讲: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从历史上看,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是懂得道家无为思想并有所作为的君主。 唐朝建立初期,国力薄弱,经济凋敝,为了迅速恢复国力,太宗李世民接受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使唐朝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 从贞观之治看老子对政治的影响: 贞观元年,唐太宗重申: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篇。) 次年,进一步阐明治国在于: 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篇。) 贞观二年,他又对大臣说: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篇。) 此后,唐太宗: 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篇。) 唐律体现了唐太宗宽仁、慎刑的宗旨,以死刑条目为例,比前朝法律几乎删减了一半,也比号称简约的隋朝《开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