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尼古拉兹实验曲线.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尼古拉兹实验曲线

第二章-1 * * 1. 湍流运动的基本特征 层流与湍流在各种形式的粘性流体运动中都会出现。 当雷诺数达到一定水平, 流体微团的运动逐渐失去了稳定性。 雷诺数 Re 惯性力 粘性力 ~ 4.3 湍流的基本特征及湍流应力 u u(t)曲线 t T t 时均值 瞬时值 脉动(涨落)值 2. 湍流切应力及混合长理论 液体质点的脉动导致动量交换,从而在流层交 界面上产生了湍流附加切应力 : 动量关系: 除以 A ,并取时均 控制体积 在层流中 在湍流中 湍流附加应力 分子粘性应力 或 混合长理论适合于计算剪切湍流。 涡团粘度模式 布辛涅斯克(Boussinesq1877年)把湍流微团的随机 运动比拟为分子的随机运动;把微团脉动所产生的动 量输运比拟为分子随机运动所产生的动量输运。 湍流应力具有与分子粘性应力相类似的形式 -- 湍流粘度 动力粘度 是流体本身的物性系数; 湍流粘度 是人为引入的系数, 它依赖于当地流场的运动状况。 混合长理论 1925年德国力学家普朗特建立了混合长理论。 假设: (1) 和 具有相同的量级。 (2) 和 均与 成正比。 -- 混合长 把湍流应力与时均运动学参数联系起来,保留了一 个待定常数(即混合长)由实验确定,从而使这个模型 的结果尽可能地符合真实情况。 合理之处: 在连续介质模型基础上,微团不可能在自由地运 动了一个“混合长”的距离后才与其它微团碰撞。 物理概念上的不合理之处: 混合长不是一个真实的物理概念,它只是一个具 有长度量纲的可调整参数。 混合长公式推导所依据的假设不够严格。但是它 使基本方程封闭;适当选择参数,可以对平板附近的 湍流和圆管中的湍流给出合理的结果。 评论: 4.4 圆管定常湍流流动 Re2300 Re=104 Re=106 1. 水力光滑管与水力粗糙管 过渡区: ~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微团脉动剧烈, 分子粘性应力可以忽略; 湍流核心区: y 粘性底层(近壁层流) : 微团脉动受限制, 湍流附加应力可以忽略; 简化的模型: 粘性底层 湍流核心区 粘性底层厚度管很薄,一般只有十分之几毫米; 随着雷诺数增大,粘性底层变薄。 ? 粘性底层 湍流核心区 ? 粘性底层 湍流核心区 水力光滑管: ? ? 水力粗糙管: ? ? 当雷诺数较小,粘性底 层厚度? 较大,覆盖全 部粗糙物,管壁粗糙物 对湍流结构基本没有影 响,湍流就象在光滑的 壁面上流动一样。 当雷诺数很大,粘性底 层厚度 ? 足够小,管壁 粗糙物突出到湍流核心 区中,加剧湍流的脉动 作用。 ? ? 同一管道,在小雷诺数下它可能是水力光滑管, 当雷诺数增大它又可能成为水力粗糙管。 d -- 圆管直径, ? -- 沿程阻力系数 粘性底层厚度(经验公式): 管道材料 玻璃管 新无缝钢管 旧无缝钢管 新焊接钢管 旧焊接钢管 新渡锌钢管 旧渡锌钢管 新铸铁管 旧铸铁管 水泥管 0.001 0.014 0.20 0.06 1.0 0.15 0.5 0.3 1.0~1.2 0.5 工业管道的等效粗糙度: 2.尼古拉兹实验曲线 尼古拉兹1933--1934年对人工粗糙管所做的实验 ? Re (1) 层流区(I):Re 2300 ? 与 ? 无关。 (2) 层流到湍流的过渡区(II):2300 Re 4000 ? 仅与 Re 有关,与 ? 无关。 (3) 水力光滑区(III):4000 Re 80 d/? ? 仅与 Re 有关,与 ? 无关,区域上限取决于 d/?。 (4) 水力光滑到水力粗糙的过渡区(IV): ? 与 Re 和 ? 都有关 (5) 水力粗糙区(V)(平方阻力区): ? 与 Re 无关,仅与 ? 相关。 层流 (I) 湍流 层流到湍流的过渡 (II) 水力光滑 (III) 水力光滑到水力粗糙的过渡 (IV) 水力粗糙 (V) 3. 沿程损失系数的计算方法 (1) 层流状态:Re 2300 对应尼古拉兹曲线的区域 I。 hf 与 V 成正比。 (2) 层流到湍流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