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字辈是马华文坛特有的世代划分法暨南大学学报.PDF

字辈是马华文坛特有的世代划分法暨南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字辈是马华文坛特有的世代划分法暨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117期 No.420Q5 of andSocial SumNo.117 JournalJinan Sciences) University(Philosophy 从“传承到“裂变 ——论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林幸谦的诗歌创作 王列耀,马淑贞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 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暖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 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 人对自己“根性”的找寻,正在继承传统中走出传统,其找寻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裂变和成长的 过程。 【关键词]林幸谦诗歌;传承;裂变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林幸谦,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 芙蓉镇,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获台湾政治 一、“认证与“伤残”一、认让与仂残 大学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 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他是移居马来西亚的第 建立在解构主义基础上的拉康心理学与后 三代华人,也是马华文坛所谓“六字辈”①的 殖民主义的“他者”理论对林幸谦的诗歌创作有 诗人。 着重大的影响。在林幸谦的诗歌中,许多词语 在马来亚大学学习期间,林幸谦就开始了 和诗歌意象都来源于拉康心理学。参照、借用 对自身作为边缘人身份的反思和寻找。后来在 这个理论,林幸谦竭力在诗歌中完成一个大隐 台湾遭遇了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拉康心理 喻——东南亚华人移民群体的后裔所面对的宿 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使诗人受到 命人生,及其对这种“人生”的质疑和惶惑。 过许多触动。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 1936年,拉康在捷克的马里安巴德的国际 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 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 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 ——认为六个月后的儿童,即进入了“镜像阶 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暖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 段”。镜子中的儿童形象,助成了幼儿“自我”意 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 识的形成,这也是个体主体意识的第一次萌动。 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 “镜中的映像助长了幼儿心理中的‘自我’ 歌创作中。 的形成。幼儿心里有了‘这就是我’,‘我就是这 [收稿日期]2005—03—24 [作者简介]王列耀(1955一),男,湖北武汉市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海外华人文学 研究。 马淑贞(1981一),女,湖北黄石市人,硕士研究生。 层”。参阅钟怡雯:《马华当代散文选·序言),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第12页。 ·82· 王列耀,马淑贞:从“传承”到“裂变” 2005年7月 个样子的’的想法,这个自我功能的重要性是不 婴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