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终教修改)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导学稿(教师版)
雷州市第八中学高效课堂地理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编号 DL2017006
主编人:陈洲 审稿人: 定稿日:2016.8.8
协编人:高三地理备课组 使用人:高三文科班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一、课 题:地球的运动――公转(1)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黄赤交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3.在“二分二至光照图”上,会判读晨昏线,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状况。
4.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考情分析: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命题形式上往往以区域图或现实生活情景为素材进行设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地球的运动――自转
(二)自学知识:(结合学生用书18-19页完成)
(三)考点探究:
基础考点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考点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对应学生用书19页)
【例1】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现象
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无太阳直射现象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3.如果黄赤交角稍变小( )
A.五带范围不变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D.热带、温带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答案1-3 DCC
【方法小结】
【能力提升】
雷州市第八中学高效课堂地理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编号 DL2017007
主编人:陈洲 审稿人: 定稿日:2016.8.8
协编人:高三地理备课组 使用人:高三文科班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一、课 题:地球的运动――公转(2)
二、学习目标:
1.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三、考情分析:
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命题形式上往往以区域图或现实生活情景为素材进行设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地球的运动――自转
(二)自学知识:(结合学生用书18-19页完成)
(三)考点探究:
基础考点
考点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例2】图1-29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9. 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 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5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答案】11.D
【命题立意】本题以遮阳板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应用,考查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解题思路】本题注意关键词“正午”和“一年最大值”,结合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室内的面积越小,反之,照射面积就越大。该地位于福建省(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选D,该题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照射面积关系,学生可能会容易选择B,认为北半球夏季,昼更长,照射面积就更大,该题考查正午时刻,不是一天。
方法小结:
【针对训练】(2015·上海卷)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1、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