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各省竞争力比较探究.doc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各省竞争力比较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各省竞争力比较探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各省竞争力比较探究【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不同省市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大致相同。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市的竞争力分析三类,第一类为竞争实力比较强的省市、第二类为竞争力一般的省市,第三类为竞争力较差的省市。 【关键词】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一、绪论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个城市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较大差别,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东、中、西部“梯度递进”的形式,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趋势依然存在。为了分析导致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存在该种差距的原因,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客观、真实、全面地对我国各个省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该次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的正确性、客观性、合理性等对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在选择评价各省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指标体系选择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为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为各个省市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该系统地分析竞争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真实、符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反映出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省市的竞争力,对各个省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应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使得研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适用对不同时期及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即不仅适合横向比较的需要,也适合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个体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个体不同时期的比较。本文需要对不同省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因此属于横向比较的范围,所以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一定要遵循可比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了客观、合理地对我国不同省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研究,本文遵循指标体系的选择基本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评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储蓄存款、互联网普及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家可支配收入。 三、不同省市竞争力比较实证研究 本文所选择的评价各省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本次采用SPSS19.0对不同省市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研究时经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根据特征根1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及各个因子载荷矩阵。首先需要检验本次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KMO检验结果为:KMO大于0.5,Barlett检验得出的相伴概率小于0.05时,适宜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择因子个数,根据结果本次研究可取两个公因子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367%,大于85%。下表为因子载荷矩阵。 表1 因子载荷矩阵 Component 1 2 国民生产总值(GDP)(万元) .976 .169 人均GDP(元) .262 .912 人均储蓄存款(元) .905 .336 互联网普及率 .259 .904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098 .87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60 .1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928 .188 地方财政收入 .856 .482 教育支出 .964 .129 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 -.282 -.4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5 .886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出,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储蓄存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在第一个公因子有较大的正载荷;变量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二公因子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变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具有较大的负载荷。因此,可以将第一公因子命名为总体经济实力,第二公因子命名为居民生活指标。 根据第一公因子的得分对31个省市进行比较排序,排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不同省市排序结果 名次 城市 factor1 1 北 京 3.400672 2 上 海 2.729322 3 天 津 1.723703 4 浙 江 0.923986 5 福 建 0.566821 6 广 东 0.392842 7 辽 宁 0.274487 8 江 苏 0.271654 9 湖 北 0.123329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