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一轮明月耀天心.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叔同-一轮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一轮明月耀天心1915年,绿树成荫的浙江一师校园里,一首《送别》余音袅袅,道尽了乱世的相思哀愁,湿润着天涯漂泊的游子之心。百年时光弹指而过,如今这首《送别》有了全新的演绎方式,却依旧以温婉苍凉的词意,柔软着人们心底的角落。其词作者李叔同也因此被更多的人铭记,于岁月深处的光影里长存不息。 回顾李叔同的一生,他是风流不羁的翩翩公子,是重振南山律宗的苦行大师,是“二十文章惊海内”,在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均有造诣的文艺奇才,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卓越的道德品行和教育情怀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果断、炫目、决绝、温暖,充满着判若霄壤的巨大反差,却被他带着大林深泉般的淡泊从容走过,留下难以追寻和索解的生命轨迹。 即便如此,李叔同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仍是巨大的。作为早期东渡日本的留学生,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和话剧带回中国,最先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史介绍到中国,他还开创了国内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并最早用五线谱教学生音乐,创办教育校刊……与所有民族文化的先行者一样,李叔同在这个古老国度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里,始终不懈地探索并创造着。而以上种种贡献,几乎都是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六年间完成的。 因缘:无心插柳 执象而求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任辜负。 ――李叔同《金缕曲》 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就是当年李叔同执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时期,那里曾汇聚了文化界的众多名人,沈钧儒、夏?尊、马叙伦,包括后来的鲁迅、俞平伯、朱自清等,他们都曾在此不懈耕耘,致力于以教育救国民之水火的事业。1912年秋,李叔同应时任校长经亨颐的邀请,来到这里担任音乐和美术课老师。 然而,成为一名艺术教员并非李叔同的职业理想,更不是他远赴东洋学习绘画的初衷。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曾在《一代名师》中提到李叔同的一句话:“我在日本研究艺术时,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回国后会当一名艺术教员的……”言语中多少带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惆怅。但最后李叔同确实做起了教师,并时达六载,其中的因缘际会还应从校长经亨颐说起。 1912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经亨颐正为在学校里创办图画手工和音乐专修科而犯愁。当时中国的学校里,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本来就不多,即使有这类课程,也不过形同虚设,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教育。在传统的私塾学校里,学生若是画画儿、唱曲子,常常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若被先生知道了,通常是要打手板的。就算在新式学校,由于音乐美术不参加会考,通常也只被当成一种点缀,而非正式的课程。要想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现状,没有这方面的行家挑大梁,显然是不行的。经友人推荐,经亨颐辗转认识了李叔同,初见之时,他便认准了李叔同就是他要找的“行家”。于是经亨颐对李叔同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恳请他来校任教。李叔同虽有感于校长的诚意,却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过分的任教条件:每个学生须有一架风琴,绘画室石膏头像、画架等不能有缺。这令经亨颐十分为难,要知道不光是学校凑不到这笔资金,就是有钱也很难在市面上买到这么多架风琴。可李叔同坚持认为上课时间有限,练习全在课外,若达不到条件,自己很难从命。经亨颐无奈,只得东奔西走想尽一切办法,弄到大小风琴二百架(只够要求的半数),将其排满在礼堂四周、自修室及走廊上,并请李叔同来校参观。经亨颐的真诚打动了李叔同,他欣然接受了邀请,从此做起了学生眼中“温而厉”的先生。 初来杭州时,李叔同还是一身西装革履的洋学生扮相,但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起,他便换上了灰色的粗布长袍、黑布马褂。一身布衣的他,非但全无穷寒之相,反而显出一种朴素、整洁的美来。 李叔同在一师的第一堂课已让学生们印象深刻:这位从未见过面的老师,竟然已经能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了。后来学生们才知道,原来在开学前的几天,李先生便已把他们的学籍登记册拿了回去,用心默记过了。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让学生倍感亲切。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气氛十分浓厚,图画、音乐两课最被看重,虽然课程表中没有增加课时,然而课外时间,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有人在练习石膏模型画、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如此来看,即便是没想过成为教师的李叔同,一旦开始任教,态度便是极为认真的。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担任艺术教师这一职务,同样可以为中国艺术事业敞开全新天地。 耕耘:务实循序 倾身以任 先生的教施,实在谈不到什么方法,也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可是在他深邃的艺术熏陶之下,全校四、五百个同学,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他们的天才一无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 ――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最开始只教美术,从理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