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人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人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排满书架,蔚为壮观。这位翻译大家被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2009年11月23日,蜚声中外的翻译大师杨宪益因患淋巴癌晚期溘然辞世,享年95岁。据其外甥女赵蘅女士所说,杨宪益先生是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去世的,10月10日,杨老先生被诊断为淋巴癌晚期而住进这里,接受离子植入手术的治疗。手术成功后,家人还很欣慰,以为很快能够出院,谁知道不久后,杨老先生开始出现了呼吸道水肿等症状,最终在23日清晨6点安静地离开。 一代名士、翻译家、著名的学者就这样走了,从此,银河又隔星。 白虎星照命 杨宪益1915年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祖父的8个儿子都是留学生,杨宪益的父亲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杨宪益的父亲成为了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成为中国当年最杰出的金融家之一。 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他又是家里的独子,因此杨宪益的童年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豪门生活,他小时候还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梦,梦中白虎一跃,跳进了肚子。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白虎星入命,将来会经历种种挫折后成就大事业;但是白虎星凶恶,将来家里会死很多人,克父伤子。杨宪益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从此,白虎的隐喻笼罩了杨宪益的一生,1990年当他应意大利朋友的要求开始撰写英文自传(《White Tiger》,中文版由薛鸿时翻译,名为《漏船载酒忆当年》,港译版则名为《白虎星照命》)时,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意象,就是白虎。 中学毕业以后,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求学。初到伦敦,人生地疏,杨先益苦读了5个月后一举通过了牛津大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笔试,他的成绩让当时面试的考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杨宪益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还不够巩固,而且当时的牛津每年面对亚非地区只招收一名学生,所以,站在牛津大学门槛上的杨宪益失去了1935年入学的机会,他只能等到1936年秋季入学。为了犒劳自己,杨宪益选择了去地中海旅游。他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阅读了大量书籍。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其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格莱迪丝,她就是后来的戴乃迭。 跨国界的爱情传奇 20世纪30年代,杨宪益在牛津大学认识了英国女孩格莱迪丝,并为她取了中文名字――戴乃迭。 戴乃迭是杨宪益法国文学课上的同学,她的父亲是一位传教士,她1919年出生在北京,7岁以后才回到英国。童年的记忆让戴乃迭对中国颇有感情,在与杨宪益的慢慢接触中,两颗年轻人的心也慢慢的靠在了一起。于是,她将专业从法国文学改为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戴乃迭的母亲塞林娜得知女儿在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心中非常忧虑,她明确反对他俩来往,并说若是他俩结合,会对后代不利。据杨宪益的回忆,“格莱迪丝的母亲赛琳娜起先不愿意她在假期花太多时间和我一起,当得知我也去了巴黎时,她甚至要格莱迪丝中断在巴黎的假期,立刻回到伦敦。当她知道格莱迪丝决定跟我一块儿回到中国并跟我结婚时,曾悲观地预言这场婚姻决不会超过4年。”但是,两个人的爱情面对巨大的阻力却表现的更加顽强。 在牛津毕业并取得荣誉学位以后,杨宪益迫不及待地回国了。1940年,杨宪益带着21岁的戴乃迭、揣着50英镑一路飘摇回到祖国。 虽然没有加入中国籍,戴乃迭却一直把丈夫的祖国当成了自己的国家。她学会了中文,还会写一笔正楷小字,能仿《唐人说荟》,用文言写小故事。嫁给杨宪益,戴乃迭没有后悔,她说:“爱上了中国文化,才嫁给了杨宪益。” 从入国立编译馆,受梁实秋委派,英译《资治通鉴》开始,夫妻二人从此以汉语经典英译为终身事业。杨宪益译一稿,戴乃迭润色校改,夫妇合作无间,获得举世称许。从牛津到北京,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编译馆到外文出版社,这对伉俪合译的中英文名著不下百余种,在中外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堪称翻译工作者典范。 1999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