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耕地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耕地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赵其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8.9 21世纪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期,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理清我国耕地变化形势,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主要内容 1 中国耕地资源现状与问题 2 耕地变化分析 3 耕地减少的主要资源环境生态负面效应 4 耕地变化的未来态势 5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育对策 1 中国耕地资源现状与问题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和面临问题可总结为:人均耕地面积少,仅有1.39亩,23.7%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含直辖市和县级市)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795亩的警戒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土壤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耕地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耕地利用程度高,目前垦殖率达13.7%,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是17亿人,但前提是保有不少于18亿亩的耕地。因此,我们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2 耕地变化分析 2.1耕地数量变化 2.2耕地重心的变化 2.3耕地质量的变化 2.1耕地数量变化及流向 鉴于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前后,由于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我国的耕地数量差距很大,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以1996年为分界点将建国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分两段( 1949-1996 、 1996-2004 )进行分析。1949-1996耕地变化分析主要以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同时分析了对该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不同看法;1996-2007耕地数量变化分析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详查和更新调查数据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95年)耕地数量变化 由于统计数据存在地方统计技术的限制,或由于农业税和彰显农业成就等方面的影响,一些部门和学者对1957年来中国耕地变化情况有不同看法。 一些部门、学者测量和数据重建研究结果表明: 1949年以来耕地在波动中增长, 20世纪80年代达到峰值, 90年代开始波动下降。 这将中国耕地峰值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移到80年代,向后推移了20~30年。 国土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资料:1996~2007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到1998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37.2万公顷,变化不大; 1998年到2004年减少量很大,共减少耕地722.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03.19万公顷;2004年到2007年耕地减少趋于平缓,共减少耕地70.88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7.72万公顷。 考虑到建设占用耕地的必然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后备资源紧缺的制约,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难以消解或不可控制因素,虽然近年耕地减少速度放缓,但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依然面临很大挑战。 耕地减少流向 1986-1995城乡建设占用占21.57%,农业结构调整占61.23%,灾害毁地占17.61%。 据1995年对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8个沿海省市的统计,这一年共减少耕地11.84万hm2 (0.018亿亩),其中城乡建设占67.8%,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损占32.2%。 由此可见,1986-1995该阶段,就全国来讲,减少耕地的第一位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城乡建设占用,再其次是灾害毁地; 而在东部沿海地带,城乡建设占地是减少耕地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损。 1996-2007年全国减少耕地1158.27万hm2 (17374。05万亩),耕地减少的原因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生态退耕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区别对待。 耕地数量区域变迁 全国耕地面积下降速率分布状况可分为三层。下降率大于10%的北京、陕西、青海、山西、宁夏、内蒙古为第一层,主要由于处于生态脆弱带,生态退耕引起耕地大量减少;下降率2.5%-10%的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区域为第二层,主要受生态退耕和经济发展建设占用影响;下降率小于2.5%的耕地后备资源充足地区为第三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减少的速度较为明显。 2.2耕地重心的变化 耕地面积的重心变化是研究耕地空间变化的的一种方法,重心位置一般由经纬地理坐标来表示。t年耕地重心的计算方法: 式中,Xt、Yt—t年的耕地重心经纬度坐标;Cti—i省(市)的耕地面积;xi、yi—i省(市)的经纬度坐标。 经计算,1949至2002年期间,中国耕地的重心向西偏移了约一个经度,约110km。众所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