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噪声第五章声环境影响评价2
8.附加衰减 附加衰减包括空气附加衰减和地面附加衰减。按导则规定,在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不考虑风、温度梯度以及雾引起的空气附加衰减。 需考虑地面附加衰减的情况: (1)预测点距声源50m以上; (2)声源(或声源的主要发声部位)距地面高度和预测点距地面高度的平均值小于3m; (3)声源与预测点之间的地面被草地、灌木等覆盖(软地面)。 地面效应引起的附加衰减量计算: 注意: 1.地面效应引起的附加衰减量上限为10dB 2.如声屏障和地面效应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衰减 量之和的上限为25dB 5.5 公路噪声预测 (1)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公路噪声预测模式 将公路上汽车按照车种(大,中,小型)分类,先求出某一类车辆的小时等效声级: 式中:Leq(h)i——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 (L0)Ei——第i类车的参考能量平均辐射声级,dB(A); Ni——在指定的时间T(1h)内通过某预测点的第i类车流量; D0——测量车辆辐射声级的参考位置距离,D0=15m; D——从车道中心到预测点的垂直距离,m; S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 a——地面覆盖系数,取决于现场地面条件,a=0或a=0.5; △S——由遮挡物引起的衰减量,dB(A); Фa——代表有限长路段的修正函数。 混合车流模式的等效声级是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求得。如果将车流分成大、中、小三类车,那么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该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①预测点与车道中心的距离D必须大于15m; ②模式的预测误差一般在±2.5dB范围; ③该模式未考虑道路坡度和路面粗糙度引起的修正; ④某一类车的参考能量平均辐射声级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测试获得 ⑤模式既适用于大车流量,也适用于小车流量 ⑥卡车在上坡时,会引起噪声增大,可进行修正 ★特殊模式:如果预测点与某段车道的垂直距离小于15m或预测点位于某段车道的延长线上,则预测模式不成立。如果预测点与所考虑车道两端的最近距离仍大于15m,那么预测式成为: 式中:Rn、Rf——分别为预测点与该车道两端的近端距离和远端距离。只有当Rn≥15m时,上式才成立。 (2)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公路预测模式 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分为三类,重型车—H,中型车—M,小型车S。 各类机动车辆距行驶路面中心线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可按下列格式计算: 小型车 LS=59.3+0.23V 中型车 LM=62.6+0.32V 大型车 LH=77.2+0.18V 式中:V——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m/h。 设计车速为100km/h、12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65% 设计车速为8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90%; 设计车速为6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100%。 第i类车辆行驶于昼间或夜间,使预测点接受到的交通噪声值为: 式中:Li——第i类车辆距行驶路面中心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 Qi——第i类车辆的车流量; Vi——第i类车辆平均车速,km/h; T——评价小时数,这里取1h; r——预测点距路面中心距离,m; K——车流密度修正系数,按线-点声源考虑,取10~20; a——地面吸收、衰减因子; △S——附加衰减,含筑路面性质、坡度、屏障影响。 * 各类车辆总交通噪声在预测点r的预测值可写为: 式中:Leqi——第i类车辆在预测点r处的噪声值,dB(A) 5.6 铁路噪声预测 (1)比例预测法 比例预测法的应用条件: ①列车通过速度基本不变; ②铁路干线两侧建筑物分布状况不变; ③列车噪声辐射特性不变; ④机车鸣笛位置基本不变; ⑤主要受铁路噪声的影响。 比例预测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eq1——改扩建前某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 Leq2——改扩建后某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 N1——改扩建前列车日通过列数; N2——改扩建后列车日通过列数; A1——改扩建前客运列车日通过总长度,m; A2——改扩建后客运列车日通过总长度,m; B1——改扩建前货运列车日通过总长度,m; B2——改扩建后货运列车日通过总长度,m; Np1——改扩建前客车日通过列数; * Np2——改扩建后客车日通过列数; Nf1——改扩建前货车日通过列数; Nf2——改扩建后货车日通过列数; Lp1——改扩建前客运列车平均长度,m; Lp2——改扩建后客运列车平均长度,m; Lf1——改扩建前货运列车平均长度,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