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发展史第4章
第四章 地球的沧桑之变 从科学角度讲,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是太阳中的普通一员。所以正确地说,关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是天体起源与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归入第三章的内容。但是,由于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和生存的主要场所,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她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她的一切变化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故尔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特把地球的沧桑之变从第三章中拎出来,单独列为一章,以别于“天”的起源和演化。 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 1、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几种假说 (1)星云说。最早的星云说是由康德于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宇宙体系论》分别独立地提出的,故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其要点是: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自身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太阳星云通过旋转、收缩,逐渐形成了太阳系。 (2)灾变说。最早的灾变说是法博物学家布丰(1707—1788)在1745年的《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第一次提出的彗星碰撞说。 灾变说主要有星子说、潮汐说、双星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即认为太阳系是由于历史上在其附近偶然发生的一场巨大灾难事变而形成的,故名。其另一特点则是灾变说认为总是太阳形成在先,行星形成在后,而不是象星云说那样是同时产生的。 2、现代星云说 约在50~60亿年前,银河系一个质量为1~2千太阳的庞大星云,称为银河星云。它由于自身引力而收缩,在收缩中产生旋涡,最后碎裂成无数小块,其中一块即形成太阳系的星云,称为原始太阳星云。当星云收缩到海王星轨道大小(约40个天文单位)时,赤道面处离心力=吸引力,赤道面最外端的物质便停留原地就地旋转、不再收缩,其他部分则继续收缩。如此反复,便逐渐形成一个扁扁的、内薄外厚、环绕中心旋转的星云盘(连续),最后在其中心部位进一步收缩形成太阳,四周形成行星系统。 3、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成过程 (星云盘上)质点 向赤道下沉 尘层 碰撞 团块(星子)碰撞吸积 行星胚胎 引力吸积 大小行星(包括地球)与星子碰撞或同样方式 卫星。 在火—木轨道中间,众多星子不知何故未能进一步吸积壮大成行星胚胎,便形成了2300颗小行星,从而圆满地解释了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等行星轨道运动特征。 第二节、地球的演化 1、地球的年龄 (1)地球的绝对年龄——同位素测年法 所谓“地球的绝对年龄”,即地球从诞生至今所经历的时间。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测定地球年龄的是布丰。他用一个半径与地球成比例的、烧红的铁球来模拟地球的冷却时间,结论为74800年。 在地球岩石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如铀(U)、镭(Ra)、钍(Th)、铷(Rb)等。这些元素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锐变,并伴随着蜕变而嬗变为其它元素。如铀→镭→氡(Rn)→铅(Pb)。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有二个显著特征:一是其蜕变速度在天然条件下极其稳定,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的影响;二是其锐变的速度极其缓慢,蜕变周期极其漫长。因此,如果测定出某块岩石中现有的U和Pb的相对含量,便可根据其半衰期推算出这块岩石凝固后所经历的时间。这种测定地球绝对年龄的方法是美化学家波特伍德于1905年最早提出的。目前用此方法测得的最古老岩石年龄为45.2亿年,其误差约为±500万年。 (2)地球的相对年龄——生物地层法 所谓“地球的相对年龄”,即指岩层与岩层之间形成的新老关系和排列的先后顺序,最早由 1791年英国土地测量员史密斯发现。 十八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地质勘探、矿产开采、修造铁路、开凿运河,人们相继发现在地下重叠的岩层中埋藏着各种早已灭绝的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体和残骸,即生物化石。不仅地层中存有各种生物化石,而且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岩层越深,年代越久,埋藏其中的化石与近代生物物种的差别就越大、越简单低级;相反,岩层越新,距现在越近,所含的化石种类就越复杂高级。根据化石的这一特点,便可知道那些地层形成在先,那些地层形成在后;那些地层年纪大,那些地层年纪小,从而确定了地层的“相对年龄”。 (3)地质年表 有了地球的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我们便可根据古生物化石的种类特征,不同地层的对比分析,以及这些化石及地层形成距今的绝对年龄这三方面,给地球漫长演化的历史及其过程编纂一部巨大的“史书”,以便帮助了解研究地球及其生物和岩层发展变化的历史。而帮助我们读懂这本史书的钥匙,就是“地质年表”。 地质年表共由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即“五代十二纪”:太古代、远古代(震旦纪)、古生代(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迭等6纪)、中生代(三迭、侏罗、白垩等3纪)和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等2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