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法承担比照工业化国家相同的温室气体减量责任.PPT

我国无法承担比照工业化国家相同的温室气体减量责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无法承担比照工业化国家相同的温室气体减量责任

Kyoto Protocol Basics 8. What if a country misses its target? The protocol provides for flexible mechanisms -- ways for countries to reach their targets without actually reducing emissions at home. These include emissions trading -- where one country buys the right to emit from a country that has already reduced its emissions sufficiently and has spare emissions reductions. Another is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where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earn credits to offset against their targets by funding clean technologies, such as solar power, in poorer countries. Countries can also claim credits for planting trees in the Third World that soak up CO2 -- so-called carbon sinks. * 京都機制 開發中國家 (非附件一國家) 住商減量 交通減量 工業減量 植樹造林 京都議定書減量規範之工業化國家(附件一國家) 工業化國家 經濟轉型國家 排放交易(ET) 共同減量(JI) 溫室氣體減量專案計畫 清潔發展機制(CDM) 共同減量(JI)、清潔發展機制(CDM)及排放交易(ET) 京都議定書之影響 國際間主要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且大多來自人為能源使用(如:燃燒使用煤、油、天然氣等,仍為現今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供給來源 ),造成減量之困難。 京都議定書之制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將直接衝擊各國能源配比與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 京都會議後,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國際態勢已由過去的東西意識形態對抗,轉變成南北對立,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競爭,甚至可稱為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戰爭。 * 各國因應溫室氣體增加之作法 附件一國家之作法: 有半數附件一國家於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1990年的水準。 個別國家間排放量變化差別大,從下降66%到增加36% 。 註:台灣1990年能源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3百萬公噸,至2000年已成長為218百萬噸,增加幅度約為93%。 * 各國因應溫室氣體增加之作法(續) 附件一國家因應措施比較: 主要國家2000年各部門CO2排放量所佔比例,主要以能源生產為主。 國家/部門 能源生產 工 業 運 輸 住商及其他 合 計 日 本 40 26 22 12 100 英 國 40 14 25 21 美 國 48 11 30 11 歐 盟 36 18 26 20 加拿大 35 20 28 17 德 國 42 17 21 20 法 國 16 23 37 24 瑞 典 18 23 43 16 澳 洲 57 17 23 3 註:台灣2000年各部門占比:能源生產52.8%、工業27.7%、運輸14.4%、住商及其他5.1%。 * 臺灣因應溫室氣體增加之策略 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屬於新興工業國之一,但由於能源配比及產業結構之因素,尚無法與工業化國家(如歐盟、美國)相提並論,我國無法承擔比照工業化國家相同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地球暖化係工業化國歷史累積排放溫室氣體之結果,基於公約「公平」、「合理」對等之原則,我國認為工業化國應先負起溫室氣體減量之責任。 我國認為各國應依據公約原則來共同承擔﹔但程度有不同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責任與能力,促進永續性經濟發展。 * 1992年成立「全球變遷工作小組」,由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 1994年8月提升為「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由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 1997年擴編成立跨部會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由副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大氣保護及能源工作分組」負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蒙特婁議定書」,由環保署空保處擔任召集工作 。 1998年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檢討我國能源及產業相關政策。 2002年6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改組,提昇由行政院院長擔任主任委員,並成立「國際環保組」,由環保署空保處擔任窗口,負責相關國際環保業務之推動。 2009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