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课件chap2煤的的形成.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化学课件chap2煤的的形成

第二部分:煤的生成 第二章:煤的生成 第二章 煤的生成 主要内容: (1)成煤的物质是什么? (2)煤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节 成煤物质 1.3??? 植物演化史和主要聚煤期 植物演化史:见教材P6。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早、中侏罗世(约2.03亿年) 晚三叠世(约2.5亿年)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约3亿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3.54亿年) 早石炭世(约3.54亿年)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约5.45亿年) 第二节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氧化--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第三节 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图示如下: 1 泥炭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的概念: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 (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2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1 成岩作用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2.2 变质作用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3、腐泥煤的生成 腐泥化作用:在停滞缺氧的滞水盆地中,浮游生物和菌藻类等低等植物死亡后,在缺氧的环境中,由厌氧细菌的作用,低等植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受到分解,再经聚合和缩合作用,形成一种含水很多的棉絮状胶体物质。这种物质再经过脱水、致密,比重增大,逐渐形成腐泥。 腐泥经煤化作用而成腐泥煤。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腐泥煤发生的变化与腐植煤相似。 4、瓦斯和煤层气的生成 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形式,但瓦斯又是宝贵的资源。煤中的瓦斯主要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分子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不断分解和脱落,生成低分子气体,即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70%~96%)。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吨褐煤可产生68 m3甲烷,生成1吨肥煤、瘦煤、无烟煤分别可产生甲烷230 m3、330 m3和400m3。 如果煤层周围的围岩不透气,在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或被吸附在煤的孔隙中,或逐渐聚积形成煤层气田。 成煤作用过程小结 大地构造(地壳运动): 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均衡补偿)和成煤坳陷。地壳的剧烈或过缓沉降运动都不利于厚层泥炭层的形成,植物的堆积和地壳的沉降的平衡,决定泥炭层形成厚度。 影响煤性质因素: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形成泥炭的植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