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满完成
第 八 期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1年12月5日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满完成
数字化野外生态环境信息监测一期工程
11月中旬,经过一年多的技术论证,半年的设备研制,保护区数字化工程野外生态环境监测一期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荣贵的亲自指导下,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实施的野外生态环境信息监测一期工程,由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开展,采用的是在国内保护区野外监测项目中首创的一种全新的信息采集、传输模式,也是国内(包括台湾地区)第一个采用这种数字编码方式回传野外采集信息的监测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传输方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HOBO和微波网桥等传输结构,是将野外采集的各种环境信息(如有害气体含量、植物叶片内外温度、光照等)巧妙的与环境图象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监测点单元,以众多这样的单元组成地域性监测网络,将整个保护区野外范围的全部信息以网络地址编码实时传输并整合到保护区基地的办公桌面,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效果好、传输距离远、全天候实时传输等特点,成为生态环境信息采集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国内典范,极具前瞻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及实用价值重大。
当一行行野外监测信息及图像显示在基地办公室桌面的小屏幕上时,看到长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李荣贵老师和保护区职工兴奋得击掌相庆。作为技术负责人,李荣贵老师多年以来的科研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感到非常欣慰;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攀枝花苏铁保护区成为全国保护区中首家采用这一先进技术的实践者,在建设数字化保护区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保护区的职工倍感自豪。
经过十多天的运行,目前试点设备运转正常,保护区管理局正在熟悉设备性能,收集相关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全面推开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继续拓展其应用范围积累经验。
附图:
1、监测点位于海拔1650米的保护区科普区,为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使用了不拉线的直立不锈钢粗杆结构,占地仅
0.5平方米,确保在采集设备架完成后仍然保持原有生态结构不受任何影响,见下图
2、基地办公室房子上面的数字信息定向接收天线,使用的是穿透能力很强的无线电波段频率,避免了使用目前微波网桥2.4G微波频率在森林地区无法穿透树冠屏蔽传输的弊病。见下图
3、在基地办公室里轻松接收几十公里野外传输回来的实时采集信息。
4、数字接收机屏幕显示攀枝花第一号(PZH-1)网络监测点传回的信息。
送: 攀枝花市林业局野保处 、办公室
抄送:四川省林业厅、攀枝花市科技局
(共印7份)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