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docVIP

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

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摘要]受甘肃省文物局委托,由甘肃省博物馆承担“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三级或三级以上)保存现状,全面、深入了解甘肃省馆藏丝织类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特别是馆藏一、二级和三级等重要出土文物的腐蚀损失程度与保存环境状况及博物馆所在地空气环境状况综合评估,最终得出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报告,为“十二五”期间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保护管理对策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后期制定保护方案与实施科技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甘肃;博物馆;丝织品;科技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96—03 一、甘肃全省馆藏丝织品文物概况 根据全省珍贵丝织类文物目录,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175件,涉及省、地、县级文物收藏单位23家,即甘肃省博物馆45件,兰州市博物馆3件,榆中县博物馆5件(兰州地区);武威市博物馆7件,武威市考古所1件,甘州区博物馆2件,肃南县博物馆10件,高台县博物馆22件,肃州区博物馆1件,嘉峪关长城博物馆3件,敦煌市博物馆4件(河西地区);天水市博物馆9件;陇西县博物馆24件,会宁县博物馆3件(东部及天水地区)。另外,敦煌研究院24件;瓜州县博物馆、平川区文化馆、永昌县博物馆、漳县博物馆各2件;临洮县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华池县博物馆、华亭县博物馆各1件。 根据此次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丝织类文物调查实施方案,调查方式采取全省馆藏珍贵丝织品全部调查,不涉及未定级和一般丝织类文物。针对、结合全省实际情况,此次调查藏品139件,占藏品总数的80%,其中一级文物26件,占馆藏一级文物总数的60%;二级文物28件,占馆藏二级文物总数的93%;三级文物85件,占馆藏三级文物总数的83%。本文着重介绍此次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情况及健康综合评估结果。 二、丝织品文物保存状况 (一)藏品库房设施 从目前甘肃全省博物馆藏品保存基本情况看,文物库房内部硬件设施简陋,防盗、防震、防火、防污染等设施功能不能满足现代文物科学保管的基本要求。文物库房内不能对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防虫也只采取放樟脑等简单措施。 旧的文物橱柜多为木头柜和铁皮柜,制作于上世纪80年代,橱柜样式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既不防尘又不防震,不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文物安全风险系数,无法满足现代文物收藏要求;除少量文物藏品因外展安全需要配置囊匣外,大量一、二级文物还未配置囊匣等辅助保管设备,而是直接摆放在柜架上。大量文物因缺乏必要的辅助保管材料,只能敞露在室内或简易贮存柜中。更有甚者连最简陋的箱、柜都没有。藏品中的彩陶、石造像体量大、占地面积多,大部分文物只能在柜架上垒叠或不能上架,堆放在地上。据测算,甘肃省文物库房柜架存放文物的面积平均每件不足0.01平方米,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面积下限的20%。2009年底,馆藏文物陆续搬入新的文物库房,在新的藏品库房统一安装了密集柜,并对库房地面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塑胶地板,使文物保存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藏品保存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藏品保存环境 甘肃全省博物馆文物藏品基本能分类存放,但文物库房功能和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以及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及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干预,藏品目前基本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经测定,甘肃省文物库房温度夏天接近35℃,冬天超过零下12℃,而相对湿度在6%~90%之间波动,而且,温、湿度日较差值较大。 从全省藏品保存情况看,藏品基本处于开放式自然保存,库房保存环境受外部大气环境影响较大。例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张掖地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蒸发量大,多风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四季分明。由于藏品长期遭受环境腐蚀,目前急需科学保护。 (三)藏品受损情况 前期藏品受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全省馆藏丝织品受损情况严重,尤其是武威市博物馆馆藏丝织品受损情况较为典型。据调查,武威市有1.34万多件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害,占馆藏文物总数的29.95%。其中,因温、湿度,光照,沙尘,空气污染物等因素造成损害的文物有9380件,占受损文物的70%;因病菌侵入受损的文物有2037件,占受损文物的15.2%;因柜架短缺而层垒叠架造成物理损伤的有983件,占受损文物的7.7%;因其他原因损害的有近1000件,占受损文物的7.1%。所有受损文物中,严重损伤的有1648件,中度损伤的有5038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