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

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摘要] 现报告1例纵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例资料。2009年11月查体胸片检查发现纵隔巨大实性肿物,患者无胸闷、低热盗汗、咳嗽?咳痰,无胸痛、心悸等。随后在我科行胸部CT检查,CT检查所见:右中纵隔可见一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0 cm×6.0 cm×11.0 cm,边界清晰光滑,肿块上缘达主动脉弓处,下缘达心底部,肿块右侧缘向右肺内突出,局部肺边缘略有受压,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及右心房受压推移,肿块内密度较均匀,约45 HU,增强后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改变。 [关键词] 纵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19-0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多发于青壮年及老年人,我院于2009年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7岁,于2009年11月查体,胸片发现纵隔巨大实性肿物,患者无胸闷、低热盗汗、咳嗽?咳痰,无胸痛、心悸等。在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右前上纵隔巨大肿物,大小范围约8.0 cm×6.0 cm×6.0 cm,边缘光滑,考虑为纵隔肿物,以胸腺瘤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于2010年1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医,门诊以“胸腺瘤”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好,无体重下降症状;精神状态正常,睡眠良好;大小便未见异常。随后在我科行胸部CT检查,CT检查所见:右中纵隔可见一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0 cm×6.0 cm×11.0 cm,边界清晰光滑,肿块上缘达主动脉弓处,下缘达心底部,肿块右侧缘向右肺内突出,局部肺边缘略有受压,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及右心房受压推移,肿块内密度较均匀,约45 HU,增强后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改变。如图1~4所示,图1为肺窗,病变为实性肿块,边界欠清晰,周围有散在模糊密度影,对纵隔及大血管有推压;图2为纵隔窗,病变局部与纵隔相对界限欠清晰,密度较均匀,部分病变向纵隔突出,病变周围及双侧胸腔内无液体密度影。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变测得CT值约45 HU;图3左下图为动脉期纵隔窗,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征象,CT值约46 HU;图4右下图为静脉期纵隔窗,病变呈均匀一致性强化,CT值约60 HU,病变右侧缘明显强化。术中所见: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后纵隔,约8.0 cm×6.0 cm×4.0 cm大小,表面光滑,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决定行肿瘤切除术。病理回报(图5)示:(右前上纵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肿物大小为12.0 cm×8.5 cm×5.0 cm;病理切片HE染色后高倍镜下观察:瘤体内由胞质较少的梭形、卵圆形、圆形细胞构成,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较少,细胞间富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可呈人字形、栅栏状,并有局灶性黏液样变及坏死。免疫组化标记:VIM(++),CD34(++),CD99(++),BCL(-++),S-100(+),MBP(+),NF(-),KI-67(+), HMB45(-),SMA(-)。 2 讨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最初由Klemperer和Rabin[1]于1931年报道,主要发生在脏层胸膜。长期以来SFT被认为是间皮组织起源,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SFT瘤细胞被发现具有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细胞性分化特征。另外SFT不表达间皮标记,且发生部位不局限于间皮,也可于肺内、肾上腺、腹膜、腹膜后间隙、纵隔、鼻咽部、眼眶、乳房及肝脏等处发生,以上说明SFT属于一种间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目前认为,SFT起源于表达CD34[2]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这些细胞弥漫性分布在人体的结缔组织中。 发病情况: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及老年人[3-4],有学者统计多例病例后得出,SFT发病年龄多在38~81岁,平均56岁,发病高峰为40~60岁之间,女性略多见。多数病例表现为局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部分患者为偶然间发现。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发生在肺内,则患者可出现疼痛、咳嗽和呼吸困难;如发生在肾上腺,则可出现背部酸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本病例为纵隔胸膜病变,诊断依据偏少[5-6]。 CT表现: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孤立性肿块影,无分叶或小的浅分叶,局部可见小的脐凹征。实性部分密度较均匀,一般呈软组织密度影,少有囊变及坏死区并呈低密度影。对周围器官或组织呈推压性改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坏死区不强化。纵隔窗上CT能多方位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及全面了解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且CT在术后随诊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鉴别诊断:①胸腺瘤(thymoma)被认为起源于未退化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