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在赴重庆高端演出盛宴
谁在赴重庆高端演出盛宴江舸,今年46岁,曾在重百广告部工作,后来下海成立重庆正点广告公司。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正点文化产业公司董事长。
谈到重庆的高端演出,江舸第一反应是后怕。“回过头来看那么多的演出,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大到百老汇,小到儿童剧,每一场剧目,它的台前幕后都充满艰辛。因为,这些演出更多的是靠市场运作。而对于重庆的演出市场,多年来,正点文化都是走在前头,前方的路如何,只有走了才知道。
作为重庆文化演艺界的领头羊,正点文化在它十余年的时间,从起初一两个人在小出租房打拼开始,到现今一层楼的办公区域,不得不说,重庆的文化发展正是这些民间演绎公司“一砖一瓦”堆砌而来的。又随着重庆大剧院的修建,重庆人真正有了与国际接轨的剧场舞台,这十几年的背后,是一群人的荣辱和悲喜。
正点文化是本城一家知名的演出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董事长江舸就开始接触文化演出方面的事情。那时候的江舸更多的是在幕后参与一个角色,慢慢地,江舸走到了台前,并带领团队开拓重庆的演出市场。
江舸从最早的广告人开始,面对了行业的演变,从落后到进步,早期也获得过众多奖项。用江舸自己的话来说,也是迷迷糊糊就做起了演艺行业。从起初有什么演出就接什么演出开始,重庆市场一直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局面。直到2008年,百老汇的《音乐之声》登录重庆。
2008年 重庆的百老汇
1987年的8月9日和10日,《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来到中国。时隔20年,百老汇走过了中国20多个城市,但却一直没有到过重庆。
“同样是直辖市,百老汇已经成了上海的常客了!但重庆的老百姓还没有看过百老汇!说起来,有些丢脸。”江舸说,在经典剧的引进上,重庆是落后了,这种落后实际上就是文化交流的落后。
为此,《音乐之声》提前半年多的时间就开始谈了。起初,江舸跟合作方谈引进《音乐之声》的时候,对方就问道“重庆能演吗?”“重庆有观众吗?”这两句话把身为重庆男人的江舸问懵了。且不说重庆是个直辖市,就算重庆是一个普通小城,听到这样的话,任何一个重庆人都会气愤,这无异于一个巨大的屈辱。
关于《音乐之声》,关于百脑汇,这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传说,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充满了神秘感。
越是听到质疑的声音,江舸越是觉得重庆需要有这样的高品质演出,江舸一口气签下了引进《音乐之声》的合同。可是,新的问题出来了:音乐剧倒是引进来了,可是在哪里演出呢?要知道,2008年的时候,重庆大剧院还没有建成,重庆没有一个剧场能够满足这场音乐剧的硬件演出条件。
对江舸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仗”的开始。
回到重庆的江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为演出寻找出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也正是阴差阳错,当时的人民大厦正在建设。江舸使上浑身解数,动用起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各种人脉和各种社会资源,终于,也得到了各方的巨大支持,人民大厦为了《音乐之声》的演出而加班加点地赶工,总算在演出前把剧场修好了。因此《音乐之声》成了人民大厦上演的第一部剧。
高端演出的高潮来临
当时的《音乐之声》这个团队来到重庆,对重庆这边的舞美和工人等来说,都玩了一把新鲜。一两百个现场工人,二十多个翻译在现场,全部由老外管理,就像在指挥“打仗”,从他们的表现中,江舸看到了一种很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大的制作团队对时间、管理各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身上,江舸说自己长了见识,同时,他很兴奋,觉得重庆能够有这么高规格的阵容,算是与国际接轨了。
表面上引进《音乐之声》是为了争一口气,但对于江舸来说,应该是他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的一种传统的观念,会觉得自己的城市比较落后,连看演出也要跑到别的城市去,“就好比别人家里有电冰箱,自己家没有”,凭着一股子本能的心态,就引进了这部剧。这是也是到目前为止,江舸感觉最艰难的一次经历。也许算是一次奇迹。
这是重庆演出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艺术演出,这使得江舸以及他的团队再一次在业界扬名立威。正点在重庆的顶级艺术演出大幕由此拉开,江舸一鼓作气,把诸如英国的《哈姆雷特》(2008年),郎朗钢琴音乐会(2009年)、爱尔兰的《大河之舞》(2010年)等等一大批代表各自领域最高水准的艺术演出带到重庆。只是2009年,加上在去过其他城市的巡演,他一口气大大小小做了100场以上的演出,再次成为重庆演出行业里的标杆人物。
“以前的重庆,高质量演出很少,对观众没有聚积效应;市场不规范,运作成本高,赚钱难;没有好的硬件设施,演出场地缺乏;缺乏有实力(包括资金实力、市场运作实力等)的演出营运商。现在的重庆,随着重庆大剧院的修建,重庆大剧场上也有了高端演出。”重庆的演出市场的变化,江舸身处其中一路看来,颇为感慨。
挖掘身边的遗产
对重庆来说,这么多年来,在引进演出方面,以前处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