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摘 要:20世纪末 ,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否在任何地质条件的地区都可以用地震勘探方法去有效的完成地质工作任务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具体分析地质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即具体分析了地质勘探的地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在岩性、沉积相、构造体系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用以说明地震勘探的多用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地震勘探 不同地质条件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地震勘探经历了从折射到反射、从单次覆盖到多次覆盖、从二维到三维、从单波到多波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多源多缆采集技术的高度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三维地震费用,使三维地震得到广泛的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海底电缆技术的发展使海上多波地震得以实现。高分辨率地震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精细的构造解释  由于分辨率的提高,地震剖面更清晰,小断层、小幅度构造、水道等细微的地质现象都表现出来了,有利于精细的构造解释含气层的直接标志 —亮点和平点高分辨率地震能得到较好的平点反射,可利用亮点和平点直接找油气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 ④岩性预测  高分辨率地震表现了层序内部结构,有利于岩性的推断正确的反演  高分辨率地震正是具有频谱宽、频率成分齐全的优点,是正确反演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岩性预测,还是油气田的评价、油藏描述,正确的反演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沉积岩地区,地质岩代愈老的岩层,其埋藏越深,受的压力愈大,受压的时间愈 长,它的密度增大,从而波速也越大。而且同一年代地层的岩石成份,含水饱和度等 在地层内的横向变化不大,即其密度也是无明显的横向变化的,从而波速也具有横向稳 定性。因此,沉积岩石中波速具有明显的成层分布的规律。 波速成层分布是沉积岩地质剖面的基本特点。在某些地区,由于沉积的简短或岩性的差异,一些地质分界面(如假整合面,不整合面或某些煤层顶、底面等)常具有明显的波阻抗或速度差别,这些重要的地质界面也就是良好的地震截面这是采用地震勘探方法去完成地质任务的有利前提。 在地表附近,岩层受风作用形成很疏松的风化代,因而波速在其中显著的变低。这种低速风化带叫做低速带。在有些地区,低速带很厚,而且岩性具横向变化,使波速在其中也沿横向不稳定地变化,这对地震勘探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 2.2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吸收 散射和透过损失 由于岩层并非真正的完全弹性介质,致使地震波在其中的实际传播规律有些不同。 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波能量的减弱速度快于单纯由于扰动带体积扩大引起的速度。岩 层对波的这种附加的减弱作用称为吸收。这种吸收大致上是由于质点间摩擦生热或质点 产生永久位移造成的。坚硬地层的吸收作用表现得很弱,在低速带内吸收作用特别明显。 吸收作用还与波动频率有关,岩层对波的高频分量的吸收作用较显著。如果地层中含有直径与波长相近的包体,按惠更斯原理,波到达包体表面时可因形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子波而附加地耗损部分能量,这种现象成为波的散射。 散射作用也是对高频分量表现得比较显著。如果波入射到某一地震界面之前,还先 透过几个中间界面,则在每个中间界面上,都要有部分能量变成反射波,这样也就附加 地丢失一些能量,这种与透过中间界面有关的附加损失叫做透过损失。显然,地质剖面 中速度成层分布形成的多个良好地震界面,将使透过损失变大。因此,上述速度成层分 布的有利因素之中又包含着不利因素。 2.3 地震地质条件 在考虑是否能应用地震勘探方法去解决地质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勘探区的地震地质 条件。这种条件可分为浅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2.3.1 浅地震地质条件决定于地质剖面上部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下: (1)低速带的特点。由于低速带对地震波会强烈吸收,故较厚的低速带是个不利因 素。 (2)潜水面的深度特点。在潜水面以下的含水层中进行爆炸才能激发出较强的有效波,因此浅的潜水面是进行地震勘探的有利条件之一。在我国西北等地区,主要由于潜水面太深,低速带太厚,使反射地震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成为地震勘探的难区。 (3)剖面上部的界面特点。在剖面中主要地震界面的上部若存在良好的地震界面时, 会使透过损失严重,并会形成干扰性的多次反射波。如我国某些南方地区中,石灰岩存在于地质削面的上部或出露住地表附近,其顶界面就是这样的一个良好地震界面, 使入射到下部煤系地层内的透过波极弱,从而使反射波法难以取得起码的效果。 2.3.2 深地震地质条件 (1)地震界面的深度:为了使地震勘探的勘探深度符合地质要求,地震界面必须具有相应的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 (2)地震界面的质量:这决定于界面的显著性,光滑性和稳定性。显著性是指界面两侧岩层的密度及波速有足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