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武汉理工大学.DOC

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武汉理工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武汉理工大学

由教育部遴选、推荐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材料 1、项目名称:一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 武汉理工大学 本项目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电化学储能器件是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2006-2020)中确定的重点领域“低耗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维纳米材料因具有各向异性、可沿轴向集成金属接触电极、快速的轴向电子传输和径向离子扩散等特性使其在原位表征、提升材料电导率与结构稳定等方面有着非一维纳米材料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本项目围绕,取得: (1) 建立单根纳米线电极,可原位检测充放电与电输运性能的电化学检测平台,电导率降低、结构劣化是导致容量衰减的本质因素,对电池容量衰减机制提出新见解,为解决储能材料衰减快等问题奠定科学基础。 (2) 提出了二次水热预锂化原位还原拓扑取代等电导率提升的策略,发现通过优化材料能级结构、提高电导率可以大幅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单次容量衰减率降低至锂化前的16%。 (3) 提出了超长分级构筑、分级异质构筑等8种结构与性能优化策略,发现上述抑制了自团聚、降低了材料界面阻抗,超长分级结构纳米线容量可达到纳米棒容量2倍,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的容量保持率提高了25%。 5种同时优化电导率和结构稳定性策略,大幅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黄瓜状同轴纳米线的单次衰减率下降70%,半中空双连续纳米线的容量在大电流密度下提升了4.5倍。 本项目构了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原位检测平台,揭示了容量衰减与电导率降低、结构劣化的本征规律,发现并提出了多种增强储能材料性能的优化策略,项目发表SCI论文140篇,20篇主要论文中18篇影响因子大于9,包括Nature Commun. 2篇,Adv. Mater. 2篇,J. Am. Chem. Soc. 1篇,Nano Lett. 10篇,ACS Nano 1篇,Mater. Today 1篇,Asia. Mater. 1篇主要论文被国际期刊Science、等SCI他引1386次,8篇代表性论文13.234,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他引939次单篇最高SCI他引278次锂电池先驱M. Whittingham教授等Elsevier出版的在美国MRS Meeting等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0余次第一完成人麦立强Chem. Rev. (IF=45.661)邀请撰写专题综述.1%热点论文主席美国MRS第十届中美华人论坛项目获得201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4、主要完成人情况(公示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麦立强 男 排名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教授 执行院长 博士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9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1、2、3、4、8的第一作者,是1、2、38的通讯作者 姓 名 陈文 男 排名 2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教授 副校长 博士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通过MoO3和MoO2之间的相变揭示其电荷传输机理。参与通过LB自组装设计构筑了有序的纳米电极材料,通过熔融-淬火溶胶凝胶法构筑了钼掺杂VO2纳米线阵列。是《重要科学发现》中的发现点2发现点的主要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7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4的通讯作者。 姓 名 性别 男 排名 3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学士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是《重要科学发现》中2、发现点3和发现点4的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9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5的第作者 姓 名 徐林 男 排名 4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博士后无 博士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参与组装了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检测平台。通过静电纺丝法设计并优化了V2O5纳米线的结构,获得了由纳米短棒组成超长钒氧化物纳米线。参与通过LB自组装设计构筑了有序的纳米电极材料。测试单根β-AgVO3的界面性质。是《重要科学发现》中的发现点1、发现点3的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9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3、5、8的第二作者,同时是的作者。 姓 名 性别 女 排名 5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无 博士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β-AgVO3的研究探索了纳米线界面特性。设计三同轴结构优化策略。是《重要科学发现》中的发现点14的贡献者8篇代表性论文中13、5、7、8的作者。 5、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作者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通讯 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