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转型期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及其趋势
论转型期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及其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改革越来越深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农村人口 流动 农村劳动力 影响 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大潮,其流动人口数量之多,流动区域之广都是史上所罕见的。从整体上看,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流动方向为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加之政府政策放宽,积聚已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一、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谋生的方式逐渐多元化,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民的生存空间有了较大的拓展。
(一)农业的经济收入低,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因
农业收入低对城市高收入的期望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是吸引和推动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针对“三农”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农民收入提高不明显。农业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无利可图的产业,为了收支平衡,农民在农闲时还需打短工。因此,城乡劳动就业收入差形成的驱动力,必然会推动当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徙。而有了生产自主权的农村人口,在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允许下,有条件可以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选择行动目标和方向。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徙,期望实现个人向非农化职业流动,这既是一种社会生存和劳动致富的需要,也是多数农村人口一种理性选择的社会行动。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科技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中国12.5亿人口中,有约9亿是农民身份的人口,其中约有7.97亿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约占总数的87%。在7.9亿人中,真正就业人口约有5.23亿人,其余是未成年人和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5.23亿农村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有4.6亿多人,其余6000万人从事非农业劳动。根据1996年的耕地面积普查数据,全国4.6亿农业劳动力仅有14多亿亩耕地,这些土地按我国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分析,最多只需2亿劳动力就可以经营好。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沉积,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徙的客观必然要求。
(三)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中国城乡户口坚冰始于1953年,当时为了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全国统一完整的法律依据,这部法律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形成了 1
一堵无形的墙,使城乡之间泾渭分明,公民的迁徙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坚冰出现首道裂缝:是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机关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吃议价粮,办理《自理口粮户口簿》和《加价粮油供应证》。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农民由此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在我国,由此开始了浩浩荡荡人口流动大潮。
(四)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
乡镇企业经过长时间和高速度的发展后,带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0-1996年,年均吸纳424.4万人,1997、1998两年乡镇企
业就业人数净减少971万人,1999年吸纳就业167万人,2000年新增115万人。到2001年末,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3 086万人。统计数字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 局、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的范围由该调查部门所确定。尽管在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定义及统计口径上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数据所揭示的特征的确是存在的。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减少人员,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率;二是乡镇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有所改善,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三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特别是关停“十五小”减少近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深层的体制原因则是:首先,由于 乡镇企业作为社区导向性企业,是以增进本社区的就业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其要素和资产很难跨社区进行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这种社区壁垒导致发达地区乡镇企业高估劳动力价格而低估资本价格,从而使其资本趋密过快。其次,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以“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为自身发展模式,90%以上的企业高度分散在乡村,导致其空间布局高度分散,并长期与城镇化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自身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目前,80%以上的乡镇企业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这是导致乡镇企业就业弹性下降的又一深层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