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艳一千张糖纸课例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百艳一千张糖纸课例评析

PAGE PAGE 1 李百艳《一千张糖纸》课例评析 教师进修学院 董学平 (说明:最近有机会读到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的一份教学实录,很受启发,特撰写一份课例评析,与我区教师研讨。后附教学实录。) 作为基层教研员,听《一千张糖纸》一课已不下十次。这篇课文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六(下)课文,多数教师根据课文后的“学习建议”组织教学内容。为了课例分析的方便,先把“学习建议”抄录如下—— 1、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在四合院里玩“种种游戏”和“寻找糖纸”两段文字,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件事,其中的排比句起到什么作用。 2、从“‘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到“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意味着什么? 3、文章最后三段,能不能删去?能不能换一种写法? 这次阅读建平实验学校李百艳在杭州借班上课的实录,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我所听的多数雷同的课不一样,教师的教学个性充分体现在这份实录中。研读这份实录,形成了几点比较集中的感受,也是作为我对这堂课的基本看法。 一、在师生对话中随机渗透多方面的指导 学生发言后,教师怎么办?按理,这不成为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应有的合理的应对。问题在于,什么才是“应有的合理的”应对,怎样才能作出“应有的合理的”应对,却不是每一个教师所能胜任的。 目前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种是学生的发言很热闹,教师的回应跟不上,要么一味说“很好”,要么不置可否,一直等到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答案一致才结束问答。另一种是学生管学生说,教师其实没有认真倾听,等几个学生说完,教师再讲自己的答案,不从学生的具体发言作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两种情况其实质是一样的,缺少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教师只是演“教案剧”,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教师的指导除了精心预设外,更重要的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这需要教师的正确理念,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李老师的教学魅力,从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指点可以看出。一是注重鼓励,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不吝啬表扬,以此强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聪明”、“回答精彩”、“非常好”等评价在课中并不少见,这些正面的评价实事求是,不是廉价的“溢美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对学生4的精彩发言,我们看李老师是怎样回应的:“同学们,看看他拟的题目既富有诗意,又蕴含哲理。我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很得意的想法,等我讲到第十三小节的时候,我要提出一个小问题,问你们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可是已经被刚才那位同学给说到了。大家说他棒不棒?实在是太棒了。”后面再一次回应该生:“好,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么样,你来说吧,你前面的几个‘随风飘去’说得太精彩了,再表现一次好不好?”可以想见,该生上完这一课,他的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如何高涨。 注重表扬鼓励,体现了教师的一种引导;但鼓励不是无原则的,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李老师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作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通过“纠错”进行指导。如生2的发言用词不准确,教师敏感的捕捉到了:“更威猛,这个词听起来好像不是十分恰当,能不能换个词,表达的更清晰一些?”不放松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指导。敢于纠错,善于纠错,在当前似乎变得稀缺了,许多教师很少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在公开教学中),认为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实在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 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在回应中通过简明扼要的点评,以及进一层的“追问”,渗透学法的指导,知识的传授,不着痕迹,随机生成,很有实效。比如针对生3的回答,李老师的点评是“同学们非常善于捕捉,而且善于前后观照的来读课文”,针对生8的点评是“你概括得简洁明了”,这就对如何整体把握文章,如何进行概括,进行了有机的指导。又如针对生17的回答,教师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朗读指导结合起来:“注意这种登峰造极是不断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它用的是一个排比句,层层蓄势,感情越来越强烈。”这里把排比句的作用很自然地渗透进去了。另外,李老师有许多“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文本,关注具体语言,有理有据回答问题。比如针对生1的回答,“比结果没有兑现更能体现欺骗的是什么?”,针对生9的回答,“这和表姑怎样的态度形成了对比?”,针对生21的回答,“而这些感觉是孩子们应该有的感觉吗?他们以前有过这种体验么?”,等等,这些随机生成的“追问”,很好体现了教师在动态过程中的指导。 在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今天,如何实现教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