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教师上课让人耳目一新
台湾教师上课让人耳目一新
台湾教师上的课让人耳目一新
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核心提示:上周,福州延安中学迎来85周年校庆和2012-2013学年教学开放日。这次教学开放日“海峡味”颇浓——来自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的两位教师,来到延安中学上课,给师生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这两堂课,一堂是台湾教师和大陆教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余光中的《乡愁》;另一堂生物课,则由一生爱蝶、恋蝶的83岁台湾教师陈维寿讲授。
海峡对岸的教师是怎样上课的?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上周一,来自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的李锦华老师,和延安中学的杨娟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余光中的《乡愁》。同样的教材文本,完全不同的课堂风格,让听课的老师们大开眼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两岸教育的差异。
同课异构两岸教师讲《乡愁》
台湾老师的课:“文化味”很浓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是台湾一所著名的高中校,历史悠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政界要人连战、郝龙斌等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李锦华老师是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不过,这次她面对的是延安中学初三的学生。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课一开始,李锦华老师用《乡愁》作者余光中的另一首诗当开场白。
李锦华继而问同学们,这首诗让人联想到哪一首唐诗?大家说了几首,都不是太贴切,最后,一名男生站起来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赢得了李锦华的首肯。
《乡愁》是一首字词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诗。李锦华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在形式和结构上的特殊之处。当同学们的回答一一呈现,听课者也明白了李锦华的用意——她是想让学生感受诗里出现的时间主轴线和空间主轴线,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相辉映,在情感上产生“一唱三叹”的韵味。
紧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诗经的《采薇》,李锦华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采薇》和《乡愁》在结构上的相似处。
这时候,课堂时间已经过半,李锦华放了一首歌手江蕙的闽南歌,内容和乡愁有同样的意境。李锦华还不过瘾,一段微电影、龙应台的《目送》、余光中的《梅雨笺》和《乡愁四韵》,一一在课堂中呈现。
如此大容量、有文化味的课堂,让不少大陆的听课老师感到新鲜、带劲。用一名听课老师的话来说,“心中说不出的痛快,没想到一堂课可以不需要太用力解读文本,而是让学生感受文化就可以。”
大陆老师的课:扎实感人有创新
相比之下,延安中学杨娟老师的课堂风格,就让听课者熟悉了很多。课堂从朗读开始,寻找轻重点,处理停顿、语速……杨娟大约花了20分钟左右讲授朗读技巧。
朗读部分过去之后,杨娟老师跳出了文本读者的身份,而是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尝试去改动个别字句,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精妙。比如,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改成“乡愁是对母亲的不舍牵挂”,从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诗的韵味瞬间消失。甚至,她还反问大家,为什么要用叠词?直接将“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改成“小邮票、窄船票”行不行?
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后来被评课专家一致评为“非常大的亮点”。没有用常规的读者身份和文本对话,而是改用作者的身份,从中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成功之处。
到课堂快结束之时,杨娟更是以自己离家的亲身经历,以大段独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乡愁,令人唏嘘。
对话
“平时就是这么上课”
记者: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怎么评价?
李锦华:我第一次到大陆来,在台湾我是教高中的,到了这里才知道我的公开课是给初三学生上。不过,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
记者:有评委评课时,提到您的课堂很开阔、很丰富,您平时就是这么教的吗?
李锦华:是的。这算是我的一节常态课。我平时的课堂,就会运用到歌曲、微电影、古典诗词等元素,把学生带到那个氛围里去。你们可能没看出来,刚才那段微电影其实是一段广告视频,可是放在这里天衣无缝。我平时很注意收集这些资料,运用到课堂中去。
记者:也有老师认为您的文本解读不够多,您怎么看?
李锦华: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从一些字词的解读转到对人生的思考、有自己的现实感悟,我觉得这是诗歌欣赏课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过,我也接受这个批评。这堂课下来,相对大陆老师,我的文本解读的确少了。在台湾,《乡愁》是放在高中教,而大陆是在初中教,所以我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要少一些。
点评
“台湾老师文学修养更胜一筹”
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课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他说,台湾老师的视野特别开阔,把《乡愁》放在了更广泛的文本中去比较、去感悟,启发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整堂课让人觉得大气磅礴。
“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不够丰富和开阔,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总是孤立地研究这一个文本。”孙绍振说,台湾老师给了大陆老师一个很好的示范。
孙绍振不太认同大陆老师经常运用的“朗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