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有关碑文资料看清代贵州林业管理
从有关碑文资料看清代贵州林业管理
从有关碑文资料看清代贵州的林业管理
摘要:林业要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管理。清代贵州由于实行严格的林业管理而获得了良好的生产成效。本文借助于清代遗留下来的有关碑文资料,对当时贵州加强林业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总结其成功的林业管理经验,为我们今天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碑文;林业管理;清代;贵州
论文联盟
贵州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在这里的有侗、苗、布依、彝、水、土家、汉等18个民族。这里遗留着大量的清代碑文,其内容涉及到林业、农业生产与管理以及社会治安、风俗改革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碑文多为文献所未记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我们从事包括贵州在内的南方民族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笔者根据民族调查所获碑文资料,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拟就清代贵州的林业管理情况试作探讨。
一、订立护林乡规民约
森林是人类发展的摇篮。世居在贵州的侗、苗等各族人民与森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早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爱林护林传统。清代,为了保护林木,贵州境内各民族地区皆订立有护林乡规民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对林木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碑文不少,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十九日,立于今锦屏县敦寨镇九南村的“水口山植树护林碑”记载:“我境水口,放荡无阻,古木凋残,财爻有缺。于是合乎人心,捐买地界,复种树木,故栽者培之。郁乎苍苍,而千峰叠嶂罗列于前,不使斧斤伐于其后,永为护卫,保障回环。”
水口山原为一片风景林,浓荫如盖,因被人滥砍乱伐,致使林木凋残。当地侗、苗等族人民相邀捐山集资,买地40余丈,复种树木,并订约立碑,以保其林。共两条乡规民约,规定:“一禁大木如有盗砍者,罚银三两,招谢在外;一禁周围水口树木,一栽之后,不许砍伐枝桠。如有犯者,罚银五钱。”这些规约,有助于约束人们随意盗伐林木的行为,自觉爱护山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普定县补郎乡火田寨的熊姓村民,亦订有护林乡规民约,并勒石立碑:“一禁水火,二禁砍伐,三禁开挖。连婚、丧、祭祀及修房造屋,也不准任意砍伐。hellip;hellip;此番禁革之后,倘有无知而冒犯者,杖责八十;明知而故犯者,罚银十二两,以警横豪。若有不遵者,立即鸣官究治,决不姑宽。”
由此看出,火田寨熊姓民众制订的护林规约是较为严格而又完备的,对于所植树木,严禁水火、砍伐及开挖,甚至规定婚丧、祭祀及修造房屋也不准任意砍伐。若有违犯,分别给予杖责、罚银处罚,甚至禀官究治。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六日,在贞丰县长贡境内,立有“长贡护林碑”。碑文记载:“hellip;hellip;自清朝以来,罗氏一门将祖茔安厝于弄房之易(阳),茂荫儿孙,一脉相传。今为数枝之广所,蓄大树数树,原赖后龙家之麟毛而已。竟有不识之子孙,几毁伤龙脉,砍伐古树,惊动龙神,祖茔不安。是以合族老幼子孙,合同公议,故立碑以示后世子孙。如有妄砍树木,挖伤坟墓者,严拿赴公治罪,莫怪言之不先。自禁之后,各宜凛遵,毋得行毁伤龙神。以后罗氏一门后代,受情莫测,特此故立碑禁止。”
这是贞丰长贡的罗姓村民为了“栽蓄树木”,禁止砍伐坟山林木,经过合族老幼子孙“合同公议”后而立的护林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道光八年(1828年)六月十一日,黎平府城绅民为保护黔省名山南泉山林木不受砍伐破坏,在南泉山寺大殿底层左侧山墙上立有“公议禁止碑”。碑文中有两条规定:“一、三庵上下左右坟墓,听其拜扫。其有一切大小树木,日后子孙并众人、山僧等,永不许砍伐,违者送官究治;二、山中树木原以培植风水,不许砍伐,理应然也。倘藕以建醮美举,必欲取山中柴木,以供炊爨,将来上元、中元、下元等醮俱欲上山修建,此山中树木不几年而砍尽矣。请建醮者慎勿以守。”
从碑文看出,为了培植南泉山风水,除了不准砍伐山中柴木以供炊爨外,还规定不论树木大小,一概“永不许砍伐,违者送官究治”。这反映了黎平府城绅民爱护树木、保护南泉山风景的决心。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五日,安龙县落溪、落坝、落央、阿能四寨,为“以靖地方”,在该县今兴隆镇的顶庙垭口立有“公议碑”。共四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禁山林不准乱砍”。这是经过落溪、阿能等四个村寨共同商议订立的,说明当地人民将山林管理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述安龙县阿能寨除了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与落溪等邻近村寨订立“公议碑”保护林木外,至咸丰九年(1859年),该寨又立有一块“谨白碑”。碑文共六条,由韦、岑二姓秉心公议,内容除了有保护水井不受污染、防贼进寨偷盗、不许窝藏赌徒之外,还规定不许砍伐树木柴薪,即如碑文所载:“凡各畜(蓄)边田边地树木柴薪,不许砍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