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仔猪副伤寒诊断及综合防治
仔猪副伤寒诊断及综合防治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病程一般在2~23 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该病具有传染性、其发生无季节性,只要外界气候环境因素稍微变化或者饲养方式方法不当都可以引发。通常为大规模的断奶仔猪交叉传染发病, 病发期间还会伴发或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增加仔猪死亡率。仔猪副伤寒在全国均有发生,尤其是一些饲养卫生环境达不到仔猪生长相关要求的猪场常发,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 1 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通常呈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2 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 ,圈舍环境潮湿,猪群缺乏运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 造成其营养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而直接影响仔猪的发育,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外界因素如骤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和天气突变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急性型一般发生在断奶前后的仔猪,开始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常突然死亡。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俯卧,食欲废绝,有时呕吐,后期开始下痢,胸前、腹下、耳根皮肤有蓝紫色斑点,粪便呈灰绿色,有时带血,恶臭,病程一般1~4 d,有的突然发病死亡.该型病程短,死亡率高,耐过者转为慢性[1]。 慢性型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颤喜卧,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黏着,角膜可见浑浊、溃疡。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暗绿色或淡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带有血液或荚膜,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体温稍高或正常,后期食欲废绝,喜喝污水。由于长时间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3.2 病理解剖诊断 急性型可见败血症状,耳、腹部、四肢内侧皮肤淡蓝色或淡紫色、紫红色,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出血,切面外观呈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胃肠黏膜卡那性炎症,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各脏器黏膜如心内膜、咽喉、膀胱黏膜及肾脏均有出血点;脾肿大、边缘呈紫色或蓝色,肝肿大、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胆囊黏膜坏死[2]。 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多见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肠道黏膜严重脱落,腥臭,大肠黏膜有糠麸样坏死物。病程10 d以上的病畜盲肠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为索状肿,有的呈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有少量灰黄色结节病变,切面呈蓝紫色,质地如橡皮样,脾脏黏膜面密覆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可见灰黄色坏死灶;胆囊中有小溃疡。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3.3 实验室诊断 镜检: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和心血,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观察。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光滑、无色、半透明、似米粒大小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湿润隆起的菌落。取上述培养基上的菌落接种肉汤培养基,置37 ℃24 h后观察,可见肉汤液浑浊,试管底部有少量白色沉淀,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生化试验:氧化酶、蔗糖、VP、乳糖、尿酸、吲哚试验均为阴性,葡萄糖、硫化氢、麦芽糖、甘露醇、木醇糖、MR试验均为阳性,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3]。 3.4 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与肠型猪瘟症状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但肠型猪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坏死性肠炎病灶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剥脱现象。仔猪副伤寒的溃疡灶表现为表面粗糙、大小不一、边线不齐。 4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该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导致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饲管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干燥, 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