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商周之际社会变革的原因
论商周之际社会变革的原因王 领〈湖北荆州 长江大学文学院 434023〉 [摘要]商朝神权政治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商王权势的日渐独立和强盛,与贞人集团的矛盾加深。这些为神权政治的改良提供了可能,而礼法政治的施行正是神权政治改良的结果。武王伐纣的胜利直接摧毁了完全以神权进行统治的国家。武王伐纣的合理性和相对稳定的政治形势为礼法政治的施行提供了时空条件,更重要的是文武德政为礼法政治的施行进行政治理念更新的准备。[关 键 词]商周 变革 原因 武王伐纣 周代初年的统治者对商朝灭亡的原因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文化和政治双重建设的过程很大程度决定了周代及其以后各朝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走向。于此,很多前辈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有前辈全方位辨析了这场政治变革的内容,进一步认为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宗教的伦理化、政治的秩序化、生存的风雅化等方面。[1]也有前辈采用伦理学视角指出商周之际天命伦理观到宗教伦理观的转变。[2]更有前辈通过讨论孔子天命观的形成,全面分析商周时期主流文化的演变,揭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性。[3]总的来看,我们对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作过很多探讨,也认识到上古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这是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移的时期,抑或是,统治者在神权政治观与敬德保民的政治哲学间作出执政理念选择的时代。但是,对于这场变革的原因却少有涉及或言之较散。我们对事物发展原因的辨析,是充分理解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笔者拟从殷商之际社会变革的内容出发,借助传世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集中分析它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武王伐纣的胜利传世文献中对上古朝代更替问题提及较早的是《周易正义·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以明人革也”。这是说,“人革”是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因而称之为“革命”。关于这次“革命”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武王伐纣的胜利。1976年8月,在陕西临淦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的周代青铜器 “利簋”上明确记载了武王伐纣之牧野之战的时间、进军路线、概况等。[4]“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可以看出这场战争进行得非常迅速。据《史记·周本纪》:“(纣)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亦见《诗·大雅·大明》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5]为什么在这种势均力敌的形势下,武王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此迅速?现将其原因归纳如下:第一,政治发展具有矢量性,政治选择决定发展方向;牧野之战,武王获得有利的战争形势,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朝在武丁、祖庚两王之后,开始由盛转衰,多是“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的养尊处优之徒。帝辛,“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以致“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6]在一个十分重视血缘和迷信神权的社会,这种行为触及的是群体共同的信仰。于是后人给他个谥号“纣”,意思是“残义损善”。相反的是,周历代祖宗的文德之治为武王姬发夯实了国家根基。据考证武王伐纣前夕,“周人大约已居渭水流域,黄河中游之半,并加上晋南及江汉,而殷商占了黄河下游及东夷所在的淮上以迄海边。双方盛衰之分确已判然。[7]而在牧野的战场上所以说,一场大决战的胜利必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如果这种自然趋势不存在,逆势而功成,也终是昙花一现。第二,作为属国的周通过内务建设和寻访贤能使人力资源聚积,武王姬发又能够予以充分合理的利用。武王的拥有人力资源可分两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在历代先祖的美德感召下而团结一致的民众。后稷教导黎民播种百谷;公刘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文王“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8]主公的这种“美政”为武王伐纣做好了覆盖面最广,功率最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同时他积极地挖掘大量优秀拔尖人才。《诗经·大雅·大明》云:“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马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描绘的就是师尚父帮助武王在牧野大战的事。而在商王这边却是人力资源的外流的情境。《史记·周本纪》云:“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社会变革的纵深发展对于问题,我们不能囿于狭隘的历史视野,必须察其全貌,析其本质。可以说,这场革命不仅是武王伐纣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理念的更新和政治的大变革。《周易·革》大象传疏曰“汤武干戈,极其损益”,可见革命之力。欧阳修谈及商周革命时,认为这场革命“革故鼎新”。[9]那何为“故”,何为“新”?就目前大多数学者观点,它可概括为从神权政治到礼法政治的转变,不过要明确的是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执政理念的创新,并不意味着神权政治的瓦解和“君权神授”思想消失。[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