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策略
浅析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策略
导读:为切实完成国家工业化赋予的历史使命,长江干流地区未来的发展应首先处理好自身的发展环境问题,诸如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沿岸城市空气污染、整个区域能源短缺、城乡用地冲突等等。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淡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关键载体,河流流域始终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国文明的延续需要大的流域支撑。作为4大文明古国之一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尽管中国拥有近5万条河流, 但是只有长江和黄河流域对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实际上,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两个流域间交替变革的过程。考虑到长江干流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影响,本文的讨论重点集中在长江干流地区,它占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80%。
1 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引擎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通道,长江干流地区平均每150万km[2]就有1个大的引水渠。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公元前8000~6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稻作文化区(图1)。与北方农牧文化区相对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图1 中国早期农业生产中心示意
Fig.1 Original China#39;s Agricultural Centres
1.1 历史上的交替转变模式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干流地区和黄河干流地区在一定程度都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互不侵扰。直到公元前2200年,长江流域爆发了1次大的洪灾。此后,长江干流地区的灾民北(内)迁,黄河干流地区开始取得国家经济发展的支配地位。根据历史数据记载,当时长江干流地区的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长江以北)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0%,而周朝时期(公元前1060~477年)黄河流域干流地区的人口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数的50%以上。
直到西晋(公元265~316年)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之前,黄河干流地区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大约维持了1500年。其后,在当地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下,中国农耕社会的中心开始转向长江流域干流地区。
公元317年,晋王朝建都建康(现江苏省会南京市),即东晋朝代(公元317~420年)。实际上,东晋王朝只控制了长江流域的南部地区,而中国广大的北部地区被其他少数民族所统治。14世纪初到15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6朝”时代,期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受此影响,黄河干流地区的农耕经济在战火中毁坏殆尽。
为了寻找安宁的生活方式,黄河干流地区的农民被迫迁往长江流域干流地区。这种迁移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和手工业。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的输入,与当地良好的灌溉条件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发展。到唐朝中期(大约公元618~907年),长江流域干流地区最终取代了黄河流域干流地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有力的引擎(见图2和图3)。
作为中国农耕经济新的中心,长江流域干流地区的发展在清朝中期(公元1644~1911年)达到顶峰。尽管这1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组成一个统一国家,但是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腐朽的政治体制严重地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物质生存根基。1894年,发生在南方(沿长江流域干流地区的江苏和浙江)的几次大洪灾和北方的旱灾(沿黄河流域干流地区的山东和甘肃)造成1500万人死亡和1000万人流离失所。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的清政府无法给广大灾民提供任何帮助,结果导致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太平天国起义(公元1851~1869年)最具代表性。作为主要战场,长江流域干流地区的农耕经济再次开始衰落。到20世纪初,长江流域干流地区在经历了清政府灭亡(1911年)、军阀混战(1911~1927年)、国共两党军队斗争、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内战(1947~1949年)后,原有的发达农耕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几乎荡然无存[7] (见图2和图3)。
图2 两大流域人口分布变化过程(500 B C~1947年)
Fig.2 A Changing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550 B C~1947 A D)
$False$
图3 两大流域国家税收分布变化过程(500 B C~1947年)
Fig.3 A Changed Pattern of Local Revenue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550 B C~1947 A D)
1.2 要素分析
探讨两河流域变迁的历史,不难发现地理因子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中国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的3个月, 季风风向年际变化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