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探勘地球宝藏
煤炭历史
元代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1254~1324)到中国旅行,从公
元1275年5月到内蒙多伦西北的上都,至公元1292年初离开中国,游历了
新疆、甘肃、内蒙、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浙江、福建和北京。
他在各地看到中国人用一种 “黑乎乎”的石头烧火做饭,还用来炼铁,感到
很新奇,后来还把它带回欧洲。因为欧洲人都是用木炭作燃料,还不知道这
种黑石头为何物。马可 ·波罗回国后,在122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战争中被俘,
在狱中口述了在中国的见闻,由同狱的鲁思梯谦笔录成 《马可·波罗游记》,
其中专门谈到了中国这种可以炼铁的 “黑石头”及其用法。这种“黑石头”
就是人人皆知的煤。欧洲人那时不知道煤可以作燃料。直到16世纪,欧洲人
才开始用煤炼铁。煤有很高的热值,能熔炼熔点很高的铁,欧洲炼铁比中国
要晚1000多年,这和不知道煤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考古学家证明,我国早在汉代就已普遍用煤作燃料。在河南巩县铁生沟
和古荣镇等西汉冶铁遗址都发现了煤饼和煤屑。在 《后汉书》中记载:“县
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意思是,该县有一处叫葛乡的地方,那
里有二顷地的范围生产石炭,它可用来烧饭。可见,当时用煤烧火做饭在民
间已经普及。
到晋代及十六国时期,采煤炼铁已传到边疆。古书 《水经注·河水篇》
记载: “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即突厥金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
充三十六国用。”说明当时用煤来冶炼铁的规模之大。
古时,人们把煤称为石炭、石涅或石墨等,别看其貌墨黑,却也成为古
人赋诗的对象。如南朝陈代的张居正写有 “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的诗
句。唐代李峤存写有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
煤到现代,仍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要能源之一。我国现在是世界产煤
最多的国家,年产已超过11亿吨。煤不仅是钢铁生产、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
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也仍会大有作为。
但是,近年来,烧煤给大气造成的严重污染已引起人们的抱怨。前几年,
就在四川重庆和贵州地区发现,居民身穿的衣服遭雨淋之后,很容易损坏。
分析证明,这是雨水中含有硫酸或碳酸而引起的,称为酸雨。雨中怎么会有
酸呢?主要是因大量烧煤造成的。
目前,中国使用的煤炭占能源的70%以上,煤炭中含有硫,燃烧时这些
硫变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下雨时,这些气体溶解在雨水中就变
成硫酸,成为酸雨,排放的二氧化碳遇水也会变成碳酸。据环保部门监测,
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平均浓度达到了 .12ppm0 (百万分之零
点一二),大大超过了安全标准。烧煤排放到空气中的粉尘也相当高,有些
已达到每平方米1.433毫克。
1991年,我国因烧煤等烧料排出的污染物估计达 10亿立方米,其中二
氧化硫排出量达1600万吨,有些城市每平方公里的积尘少的有3吨多,最多
的达到51吨多。
烧煤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还会使地球气温升高,产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们指出,温室效应会使南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水位上升,世界上许
多沿海城市可能遭到 “水漫金山”之患,甚至遭没顶之灾。如果大气温度升
高3~5℃,南极冰帽会基本消失,海平面会上升4~5米。美国大陆48个州
将减少1.5%的陆地面积,有6%的人口必须搬迁。亚洲人口密集的沿海地
区,包括恒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长江、珠江入海口及印度尼西亚的人
口密集的岛屿,都会受到威胁。尽管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是缓慢的,但日积
月累,在几十年至 100年之内还是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产的付之东
流。因此节省燃料,减少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
保护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石油的经历
石油堪称一种现代能源,但它的历史也很悠久。过去西方人说中国是“缺
油国”,实际上我国不仅有石油,而且是世界上开采和利用石油最早的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观察到石油浮出水面燃烧的现象。因此在古书《易经》
中有 “泽中有火”的记载,即看到沼泽水面上的石油着火。
《汉书·地理志》和《汉书·郡国志》也记述在陕西和甘肃玉门很早就
发现过石油,说在上郡高奴 (今陕西延长一带)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水,书上
写的是 “洧水可燃”。在甘肃酒泉一带有一种水像肉汤一样粘乎乎的,点燃
后可以发出很亮的火。当时的人把这种东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2】漫话衣饰.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3】生活用品大观.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4】农具与农技.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5】钟表家族.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8】文化用品博览.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9】工具小百科.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23】飞机.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21】照明.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41】智能武器.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42】古代军事科技.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45】间谍武器.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44】坦克.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49】舰艇.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52】遨游天河.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59】走进外星人.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71】认识自然力量.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74】跨江越河话桥梁.pdf
- [自然科学书籍]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80】治理环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