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历史叙事的诠释课题与思维辩证-国立彰化师范大学.docVIP

一种历史叙事的诠释课题与思维辩证-国立彰化师范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历史叙事的诠释课题与思维辩证-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一種「歷史」的詮釋思維 ──以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與《易經》的對話作為開展 陳鴻逸 摘要 《易經》作為一種哲學體系、文學書寫,甚至是歷史史料的多重複合體,不僅僅在於標示《易經》的悠久傳統和內含的豐富史料,而是《易經》作為一種呼應不同學科與研究課題的開放文本(text),確實有其特殊性與多元性的面向。對此,本文想試圖透過對於西方歷史學家──克羅齊的著作《歷史學的理論與歷史》的探析,進而延伸出呼應於《易經》思維的可能性,並探討幾個課題:活歷史的意義、有限與無限的課題、詮釋與閱讀的態度等,試圖拓展不同的詮釋向度,也回應於《易經》對於現代讀者的閱讀與接受的新思維,進而觸發讀者對於歷史、生命課題的重新審視,進而體認內含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歷史、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易經》、思想 一、前言 《易經》作為一種哲學體系、文學書寫,甚至是歷史史料的多重複合體,不僅僅在於標示《易經》的悠久傳統和內含的豐富史料,而是《易經》作為一種呼應不同學科與研究課題的開放文本(text),確實有其特殊性與多元性的面向。而相關研究成果更是不勝枚舉,故本文不在此贅述。 但本文以為《易經》能夠存續下來,並獲得新的讀者接收,甚至是參與,不僅僅只是它作為儒家的經典,畢竟經典的意義,必須獲得新的詮釋與活力才有可能延續下來,並產生新的價值,才能夠「死而復生」,這其實也是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相關歷史著作中談到的,如果「死人」還有這麼一點意義,或是能夠「活下來」,不是因為「死人」可以「不死」,也不是因為其豐功偉業得以不朽於後世。這種巫術般的「召喚」,也不是讓「死人」變成一具僵屍,在這個世界橫行卻又不見天日。真正讓這些「死人」復活的要素,是後人「想」起了他們,「利用」了他們,甚至是拿他們作為器官移植的「材料」。因此本文以為,《易經》雖活,但要怎麼活似乎值得現代的讀者思索再三,更重要的是,讀者究竟應保持怎麼的態度來審視《易經》這部貫通「宇宙」的經典。 對此,本文想試圖透過對於西方歷史學家──克羅齊的著作《歷史學的理論與歷史》的探析,進而延伸出呼應於《易經》思維的可能性。這樣的嘗試雖然會遭遇到某些困境與詮釋上的盲點,且無法完全揭示《易經》的義理與奧秘,但依然有值得論述的空間。因此,本文將不從《易經》的經文考據切入,也不單獨剖析卦象與卦辭的詮釋,而是透過克羅齊的歷史觀點,作為《歷史學的理論與歷史》與《易經》的對話基礎,並試圖探討下述幾個課題:活歷史的意義、有限與無限的課題、讀者的閱讀與詮釋態度等,而以下章節,則將依此作為開展與討論。 二、過去與現在──所謂的「當代史」思維 在探討克羅齊之前,不能不曉得他著名的格言:「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而克羅齊其他的觀點亦是從此延伸、推展開來,例如他談到的活歷史與死歷史(編年史)等等。所謂的「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中的「當代史」不具有年代區分的實質意義,在克羅齊看來,所謂的「當代史」就是當代人們對於過去歷史的一種召喚動作與賦予新意的文化詩學。誠如他談到的: 歷史是活的歷史,編年史是死的歷史;歷史是當代史,編年史是過去史;歷史主要是思想行動,編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動。一切歷史當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詞語記錄,就變成了編年史,儘管那些詞語曾經是具體的和富有表現力的。 這段話也帶出了所謂的「編年史」的課題,亦即毫無「生氣」的記錄年表、年鑑。這些編年史如同算好的陵墓一樣,都有入土的時間,也有安放的位置,也註明了是誰的墓地和沉睡地,但一切都是「死的」,一切都如槁木死灰,動也不動。久了,他們不想動了,也沒有人理會他們。 但對於克羅齊來說,死人還是可以有意義的,還是可以復活的,畢竟墳墓「不是愚蠢和幻覺,而是一種借以肯定個人業績不朽性的象徵性道德行動。死者,仍然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並將活在未來人們的記憶中。抄寫空洞的歷史,收集死文獻,是一種替人生服務的生命行動。它們將使我們在我們的精神中再現過去的歷史,使其更豐富,還把它變為現在的,這一時代定會到來。」這段話的意思在於,編年史本身不具有思想的行動力,真正的歷史是「活的」,是可供思考。因此,死人要死得安穩,還是「復活」,要看當代人如何有效地召喚和利用他們,使他們能夠進入當代的文化詮釋當中,而這也是「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意涵。 類似的概念也可在清代學者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中窺見,例如〈書教〉篇就曾如此指出: 《易》曰:「筮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問嘗竊取其義以概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趣,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似神也。 這段話裡可以看出章學誠運用了《繫辭》的概念,而帶出了「記注」和「撰述」的兩種態度,所謂的「記注」,有其「欲往事之不忘」的效果,至於「撰述」則在於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