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神分析在台湾精神医学之再兴起-1.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在台湾精神医学之再兴起-1

精神分析 在台灣精神醫學的再興起 學生:侯玟里 授課老師:楊倍昌 教授 報告日期:97年6月6日 大 綱 精神分析簡介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興起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沒落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再興起 結論 參考資料 精神分析簡介-1 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學 Psychoanalysis ) 西方精神醫療與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ㄧ。 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佛洛依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獨創。 主要概念 人性觀(性慾、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意識、潛意識、焦慮、防衛機轉 伊底帕斯情结 (戀母情結) 人格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 潛伏期、 生殖期) 治療技術 自由聯想、夢的解析 移情、阻抗的分析與解釋 精神分析簡介-2 精神分析 一種精神疾病治療的理論與技術 強調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而不是器質性病因 強調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而不是物理或化學 療法的運用 開創西方精神醫療的新紀元,也開創了 心理治療的模式(西方心理學第二勢力)。 除了有助於臨床醫療界之外,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等各領域的理論建設也有所助益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興起- 1 二次世界大戰前,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精神醫學尚未發展。 1916年5月15日日本醫師中村讓來台,擔任基隆醫院院長,同時也開始台灣最早的精神科門診和病房業務。次年,受聘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灣帝國大學醫學部前身),成為第一位講授精神醫學的專科醫師。 在日據時代的台灣精神醫學,主要是以德國克雷佩林(F. Kraeplin)的學說為主流。 1934年之後,九州帝國大學來的中脩三教授,以及陸續來台的奧村三吉、米山達雄、黑澤良介等精神科醫師加入陣容,同時也開始培育日本和台灣出身的年輕醫師。 1945年8月日本戰敗,中脩三教授等人陸續返回日本。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興起- 2 1945年以後的台灣,所有的建設發展幾乎都脫離不開美國,包括學術發展也是如此。 林宗義醫師 第一代台灣精神科醫師,在日據時代就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返台。 1947年擔任台灣大學附設醫學院神經精神科的主任 1950年至1952年,接受美國ABMAC的贊助,到波士頓哈佛大學精神科進修 (二次大戰後台灣第一位赴美進修的精神科醫師,也是所有心理衛生專業中的第一位) 。 將美國精神醫學主流「精神分析學」引進台灣。 之後陳珠璋、葉英堃、林憲教授等人都陸續到 美國學習心理治療模式。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興起- 3 1945年以前精神分析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在介紹和翻譯。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也或多或少帶到台灣。其中以高覺敷先生所譯的《精神分析引論》最具影響力的。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五、六○年代美國文化全面性的輸入台灣,台灣籠罩在美國的強勢影響下,在文化界,包括文學、劇場、攝影等等,開始出現一波現代主義運動,而精神分析在這情況下,也成為滋養台灣現代主義的養分來源之一。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興起-4 五○年代精神分析的影響,明顯地出現在台灣精神醫學界,也影響到台灣精神科醫師第二代,最明顯的是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曾文星教授和徐靜教授兩位夫妻。 1965年曾文星教授接受WHO支持到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三年,再回到台灣。 1971-1972年曾文星教授和徐靜教授所著作的《心理治療》、《心理自衛機轉》和《會談技巧》對台灣相關專業的培訓起很大的作用。 在心理衛生相關的發展中,幾乎都是由美國援助或由美國主導的 WHO所支援。故大部份的心理衛生政策是依循美國模式,大部分的學者進修也幾乎都是以美國為唯一選擇,這情形幾乎持續了三十年以上。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沒落-1 在七○年代以前,台灣社會結構 一方面是源自前工業社會的家族觀念, 另一方面是威權體制,以法令和體制來強化 家族結構而壓抑個人; 「家族自我」(family ego)是重於個體(individual)或自我(self),甚至沒有獨立個體可言。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沒落-2 1968年後,翻譯佛洛依德作品 1968年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文榮光譯《少女杜拉的故事》、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69年廖運範譯《佛洛伊德傳》 1971年賴其萬和符傳孝合譯《夢的解析》、林克明譯《性學三論》、石印滇和王杏慶合譯《迷幻》、葉頌姿譯《摩娜麗莎的微笑》 1973年王安崇譯《藝術論》等。 這些譯者大部分都邀請曾文星醫師寫導讀,可以想見在當時的醫學院裡,曾文星醫師似乎是醫學院學生的角色模範。 精神分析在台灣精神醫學之沒落-3 精神分析沒落之因 精神分析主要是針對個體或自我,並未因應台灣 當時的社會結構基礎的文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