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生态学报.pdfVIP

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生态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生态学报

第 37 卷第 22 期 生 态 学 报 Vol.37,No.22 2017年11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Nov.,2017 DOI:10.5846/ stxb201608261743 邵宗圆,王悦,张菊,杨程,周刚,杨如意.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生态学报,2017,37(22):  ⁃  . Shao Z Y,Wang Y,ZhangJ,Yang C,Zhou G,YangRY.The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associatedwith acopper⁃tolerantplant,Artemisiacapillaries Thunb.,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7,37(22):  ⁃  . 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邵宗圆,王  悦,张  菊,杨  程,周  刚,杨如意∗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  241002 摘要: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的细菌 16S rDNA基因V3—V4 区片段进行了测序,研究了细菌群落 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研究表明,采样点 Cu3 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ACE 指数、 Chao1指数等均显著低于Cu1和Cu2,但Cu3的覆盖度高于Cu1。 排名前 10 的优势细菌门总相对丰度均在95%以上,其中8个 优势细菌门在3个采样点中是相同的,包括 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 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和 Unclassified(未分类门)等。 采样点Cu1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它两个采样点,而酸杆菌 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未分类门则刚好相反,表明细菌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差异。 主坐标 和冗余分析表明,3个采样点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变化关系密切,8个因子的特征值 共解释了97.5%的总方差。 其中,总铜、总磷、pH、有效磷和有机质为显著性因子,可以解释93.9%的群落变化,但影响不同采样 点细菌群落的主导因子有所差异。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根际细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a copper⁃tolerant plant,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HAOZongyuan,WANG Yue,ZHANGJu,YANG Cheng,ZHOU Gang,YANG Ruy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The properties and rolesof indigenousheavy metal⁃tolerant microbeshave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for plant growth promotion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at contaminated sites,but these studies seldom address the community⁃level features of the microbes.Three soil sampleswere collectedfromthe rhizosphere of a Cu⁃tolerant plant,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grown on a Cu mine spoil. The MiSeq high⁃throughput seq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