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巩固训练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形象鉴赏 ? 物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2、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梅的形象) 思路:分析“梅”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样?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组织答案 1、抓住描写物象特点的词语、分析、概括物的突出特点;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物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托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巩固训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难点突破重点突破 借景抒情诗 一、基本特点 这类诗歌在题材上大量选择景物入诗,主要是渲染一种气氛,或烘托一种意境,或传达一种情意。写景诗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深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密不可分。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等艺术手法。清人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历史的关系 (一)景与情 抒情性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而且往往借助景物来抒发,二者存在多种关系: 1、情景交融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词中的景物还是孤立的,而是创造一种气氛,奠定一种基调。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依依,残月一弯,晓风凄清,给人一种寂寞冷清之感,烘托了词人此时学浓重的离别愁绪。)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借景抒情 “诗人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写景也在写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后两句中借助景物写出了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的情景,所有的牵挂、思念都自然融入了那汤汤而去的长江水。 3、移情于物 景物本无情,但在诗人笔下,却成了可怨可恨可感可知可问可诉的有情之物。正如欧阳修所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如:“明月不谙离恨苦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