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思路.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语言 手法 形象 情感 意境 效果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怎么写 写得怎么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什么特点?方式手法语言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反复“何妨”,直抒胸臆, 反问语气情感强烈(怎么写) 怎样语境?(写了什么) 1、读诗:语言通俗易懂 2、联系①题,选择题可能会提供有用信息。 读诗 天寒路滑马蹄僵:夜行艰难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读书人身份、洒脱性格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朋友情深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志趣相投,相与甚欢,纵情任性,洒脱自在,狂放不羁 还有表达效果(写得怎样) 示例: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 以反问手法直抒胸臆,表现自己不拘世俗,态度鲜明,情感强烈;又以反复手法加以渲染,其激越之情,狂放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最后两句完成了诗人形象的塑造,一个狂放不羁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 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 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⑴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⑵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⑵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1、基本问题(求懂):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形象)? 表现了什么情感?(联系全诗主旨考虑情感) 用了什么手法? 2、具体问题(求会):题目要求答什么? (作用:形式、内容) 有什么限制或提示?(“从全诗来看”,“前二句”即首句) 答案: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 题目有点绕,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既要分析本诗中的比喻之妙或拙;又要分析其他诗中的比喻;并要以其他诗中的比喻来类比或衬托这句诗之妙或拙,将两者联系起来;当然,还要观点鲜明。这样除语言外,实实在在的给分点就有了四个。 我同意这种看法,好的比喻应该是形神兼备,这首诗第二联的比喻确实是有些俗气。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将初日比作铜钲,喻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虽形象生动,却也着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这样的比喻只是取其形似,而没有考虑到神似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李煜的《虞美人》便略胜一筹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愁绪无边比作绵延不断的溪水,其多其绵长之神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比喻不仅准确传达了的情感,同时也给人深刻印象,得以千古流传。与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