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程宋明理学教学分析课件.docVIP

高中必修课程宋明理学教学分析课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必修课程“宋明理学”教学分析 【关键词】儒学,思想史,主线,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30—05 高中必修三呈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其中“宋明理学”部分难度最大。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一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哲学若干艰深概念,距离现代社会远,我们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二是对于宋明理学的历史背景教材交代少,宋明理学的面貌只是极度凝练的概括,来龙去脉我们难以捕捉。于是这一部分容易流于机械性的灌输,设计的活动往往有些泛泛。笔者试图挖掘这一部分的主线,就若干晦涩、易错的难点展开讨论,求教于广大教师。 一、挖掘主线 本课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其内容标准的学习要点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以怎样的发展脉络呈现?为何呈现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特点?这样的要求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并不低。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我们知道,古代学术大体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阶段,而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是不可撼动的,儒家思想至少经历过三次危机: 第一次是在诸子学于秦朝统一之后面临的焚书劫难,儒家首当其冲;在汉帝国建立之后,董仲舒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道家思想重振儒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经学独尊地位。第二次是在汉末魏晋南北朝,今文经学流于迷信,古文经学流于繁琐,正统的儒学不能约束人心,在战乱和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第二次危机;经历宋明理学家的诸多努力,在吸收佛教、道教精华的基础上,儒学开始第二次振兴,重新成为正统思想。第三次危机是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古代学术的发展走向尾声。 宋明理学的展开,就是第二次危机出现后。学者们吸收佛道思想走出危机的过程。汤因比说,“挑战与应战的相互作用不断将文明向前推进,最适度的挑战不仅必须激起受到挑战的一方进行成功的应战,而且刺激对方获得一种将自己推向前进的动力,即从一次成功到新的斗争,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另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暂时的歇息到展开新的运动,从阴再次到阳”。可见“挑战”——第二次儒学危机的提出,以及“应战”——宋明儒者的应对可构成这一课的主线: “挑战”。第二次儒学危机,无疑主要在于佛道两家思想的冲击。自从东汉以来佛道在中国大盛,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儒家。“盖儒术衰歇,自晚汉已然,虽以传统尊严,制科所在,注疏词章,仅为利禄。粗足语夫学问之真者,转在彼而不在此也。”足见随着社会的动荡,汉末以后儒家的势力基本被架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人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后写下名文《谏迎佛骨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立场力主皇帝灭佛。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还险些招致杀身之祸。事后韩愈被贬,其行为大大收敛。韩愈的失败,也说明了这场白热化的儒佛之争中儒家的惨败。就统治者而言,儒家对精神世界的关照空间基本被掏空,仅剩下躯壳。 儒学在汉末以后面临的这种尴尬的处境,表面上是被佛道所压制,实际上与其自身的种种弊病密切相关。第一,自孔子以来,儒学一直是为政治服务,汉代董仲舒以后的天人感应说和五德终始说,都直接论证的是统治者执政的合理性。政治学说毕竟不是学术,虽然带有哲学精神,其逻辑再严密也终究有着诸多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性漏洞。随着统治者的没落儒学危机自然出现。第二,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儒家学说内容庞大,但相当一个时期是一个零碎、杂糅的汇总,其内在的体系性不强,欠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框架;其内部门户林立,相互抵牾诟病大于切磋促进。第三,自孔子以来儒家学说都以“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为态度,对鬼神、生死、世界本体等问题的探索基本是空白;但社会的动荡与战乱使人们需要彼岸世界的精神慰藉,于是佛教和道教的繁盛自然在情理之中。佛道对儒学挑战,深刻原因在于儒学的内部。 “应战”。“追寻之于孔孟六经,重振淑世之化,阴袭道院禅林之余蓄,而开新儒学之机运者,则所谓宋明理学是也。”既然危机的原因出在儒学内部,宋明儒者就势必要对这些进行调整。这一次调整的难度,比汉代学者重振儒学的难度大得多,因为这次复兴触及儒学的根本性弱点。所以宋明理学家的应战措施,绝不是只批评佛道的简单层面,而是要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宋明儒沿接禅宗,向人生界更进一步,回复到先秦儒身、家、国、天下的实际大群人生上来,但仍须吸纳融化佛学上对心性研析的一切意见与成就。宋明儒会通佛学来扩大儒家……宋明儒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正在这一点,在其能把佛学全部融化了。” 首先,宋明儒者的学说和汉代董仲舒等人相比,虽然也是为纲常伦理与封建政治服务,但宋明儒者理论的说服力远远大于汉儒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