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惩罚和翻译的标点
历史文选标点和翻译的做题方法 历史文选标点和翻译的做题方法 第一节 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 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庄公十一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论语?为政》*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陈澔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比音畀。)天子五年一巡守。(《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和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见下文) 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字句必须能讲通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