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及考据
文学及考据
文 学 和 考 据
(一)
黄煜宝
文学,是艺术化的意识形态,是外在事物反映到文学家脑海里,经过提炼升华,又以优美的文字语言形式表现的感悟,思想,情趣,观念。考据则是寻找实证,是对以文字形式所表现的事物内容的查证,查证他的历史轨迹,辨别真伪及可信度,他记述的是历史,内容是存在或曾经存在。因此,文学和考据不能混同,不能用文学创作的方法去考据,也不能用考据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但是,两者又不是绝对对立的。评价文学作品,离不开他的现实性,也就是他是否反u映客观存在,是否符合历史轨迹,不能是伪作。偶而读及清代学者袁枚的随园诗话 ,内有不和考据家论诗一段。袁学士立论说,考据家不可和论诗,又说,然,太不知考据者,亦不可和论诗。他是说,评论诗词,不能用刻板方式查证他的内容,而应着眼于情趣意境,着眼艺术表现程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美妙的诗句,欧阳修却讥笑说,夜半没有钟声,另外诗评者又举证夜半有钟声,如此考证,阻塞灵性,埋没智慧;"浊醪谁造汝?一醉散千愁?"这是杜甫的诗句,有人讥笑说,酒是杜康所造,杜甫不知,怎称得上诗人呢?评者竟然荒唐到这种地步。这些,都是不当考而考,是用考据的方法评诗。但是,文学又必须遵从历史脉络,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可信度,真实感,才能排斥伪作,所以,必须经得住考证。袁枚的"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有人批评说汴河乃宋朝都城,不可射。批评者不去考据,不知道钱戮射潮时,宋太祖还没出生呢。这是说,诗词作品要经得住考。既具有不可考性,又具有可考性,诗词是如此,其他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文学作品的可考性和不可考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都有原形,有的作品一个人物形象,往往参照几个同类人物为原形,找得到他的原形,这就是他的可考性。但是,作品人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原形,往往只取原形中那些典型化的片段或带普遍性的现象,将他们凝练升华,有夸张,有取舍,这又使他和原形有很大的区别,使他们又有不可考性。例如,莫言在颁奖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详细说明了某些人物的原形,这就是他的真实性,可考性,同时,又说明了作品人物和原形的不同和重塑内容,这就是他的不可考性。正是由于他们的可考性,他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才使他具有真实感和时代性,进步性。也是由于他的不可考性,他超脱现实高于现实的意念情感,言外之意,才使他具有了丰富的艺术性和美感。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更是充分运用了可考性和不可考性的矛盾手法写成的。他的可考性在于,以曹府的江南制造为原形,以封建贵族的衰落为内容主线,时代特征十分鲜明,真实感很丰富。不可考性又在于,他以太虚幻境的诸多谶言和梦幻境域为依托,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显的人物故事,诸多人物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的勾勒,带有神秘感,并不确真如曹府斯人。正是由于<红楼梦>可考性和不可考性的矛盾性,兴起的红学,既具有考据学的特征,又具有文学赏析的风味。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些似曾相识,是是而非,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凿磨的内容,更体现出可考和不可考矛盾性来,却正是他的美妙之处,感人之处。
若要使文学作品沉得住立得稳,避免浮篇游词,具有真实感,可信度,就必须使他具有可考性。这需要作者正视现实,把握时代主流脉膊去选材去创作,因为,只有时代的特征是永恒可考的。凡是态度认真,追求正义的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就经得住历史的考证。因此,作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现实生活,广泛采集现实社会的生动形象,这样,作品就必然俱备实在感,俱有可考性。如果,作品的主题脉络和他所处的时代悖逆,内容必定荒诞无稽,必然会被后来学者耻笑。人们研究前人的作品,总要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就是这个道理。如像,在民主制度发展的当今,作品歌颂民众,倡导民权,鞭笞权贵,打击贪腐,无疑,具有广泛的现实性,可考性。反之,作品镇压群众,宣嚣权威,支撑专权,袒护贪腐,必然丧失社会现实基础,失去真实感和时代性,也就失去了可信度和可考性,若果深入去考证,考出的自然是作者反写的原因,即作者的贪腐性和灵魂及行为的污秽面。
文学作品应具有可考性,应该正视现实,顺应时代,但是,这并不等于刻板僵硬地纪录现实。文学作品要给人的是精神享受,给人以教义,给人以美感。所以,作者总是要从现实材料中筛选,有取有舍,有褒扬渲染有贬损讥讽,总要揉进一些情义感悟的内容,总要揭示现象背后的秘密,用材料形象反映感觉,意念,追求,理想。文学语言忌讳直白 ,文学作品不同于记事本,他总要对选材进行设计妆扮,采用优美的语言,或娓娓动听,或辛辣风趣,或拐弯摸角,或半明半暗,巧妙运用语言文字,以形成作品。这样,作者的创造,就使他超脱现实,高于现实,具有了艺术魅力,就必然赋予他以不可考性。
文学作品充满可考又不可考的矛盾性。因此,既不可完全用考据的方法去评论文学作品,也不可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