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理数乘法第二课时说课材料
1.4.1有理数的乘法2 说课稿
李花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教材分析.先说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既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自然延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除法、乘方运算的基础,还是今后学习代数式运算﹑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类比和化归”这些重要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多因数有理数乘法的计算,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多因数相乘积的符号判定以及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多因数有理数乘法积的符号判定以及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类比、数学建模,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成因分析
我考虑到学生要准确地进行多因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运用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乘法运算。
我又考虑到多因数相乘积的符号判定以及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形成过程和理解过程,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多因数相乘其积的符号判定以及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探索和理解。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的关键是从一般到特殊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利用实际算术式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掌握多因数相乘其积的符号判定以及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计算两个有理数的乘法。
2、通过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练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
3、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归纳和猜测的能力。
(二)、教法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流程框架图如下: 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互动,归纳法则,应用法则.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我根据数学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将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开放,师生互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操作本节课的教学: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对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回顾有理数乘法法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2、练习乘法运算:
(1)(-2.5)×4=-10,(2)(-2005)×0=0,(3)(-2.25)×(-3)=7.5,(4)3.5×︳-︳=1
(二)类比感知,归纳结论
根据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多层次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出示(1)2×3×4×(-5)=____;(2)2×3×(-4)×(-5)=____;(3)2×(-3)×(-4)×(-5)=____;(4)(-2)×(-3)×(-4)×(-5)=____.
让学生用乘法法则一步一步计算出结果后,提问:四个式子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发展发展学生观察、猜想能力。
共同点:所有同位置的因数绝对值以及积的绝对值相同。
不同点:符号不同。
第二步,通过上面找到的不同点切入问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关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论:几个不等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
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