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docVIP

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摘 要:蚕桑产业是白河县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受产业效益和蚕茧价格波动的影响,已成为弱势产业,为推进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桑园林下经济,提升蚕农年收入水平;以科技为支持,提升蚕农科技养蚕水平;推广“小蚕共育”养殖模式,提升养蚕劳日工值水平;促进桑园土地流转,提升养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惠农政策,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 毕业论文 关键词:蚕桑; 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 沈勇(1968-),助理工程师,从事蚕桑工程建设工作。 庞均喜(1961- ),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及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F 326.12 文献标志码 B  白河县有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在上世纪中、后期,兴桑养蚕是白河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被成为白河县三大优势主导之一,素有“陕南优茧之乡”的美誉。然而由于受产业效益,蚕茧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影响,由优势主导产业呈现出弱势产业,为推进白河蚕桑产业化经营,实现白河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1 白河县蚕桑产业的现状 白河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带,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生长的桑叶,叶盘大、质厚、营养丰富、内在品质好,十分适宜兴桑养蚕所需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东桑西移”项目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白河县累计发展桑园面积400 km2,其中密植桑园125 km2,坎边桑256 km2,零星19 km2;平地179 km2,25℃以上坡地221 km2;品种有”305多倍体”237 km2,“荷叶白”113 km2,其他50 km2。目前蚕茧价格虽然回暖,无论是年投种量,张产量,还是蚕茧优质率逐年严重下滑。到2011年,投种2.5万张,产蚕茧700 t,平均张产不足30 kg。投种量、平均张产、优质蚕茧率分别下滑到的2006年的28%、81%、77%,,已呈现出弱势产业,因此推进白河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白河县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整体上看,白河县植桑面积大、桑叶资源丰富,具有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但面临存在许多困难及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养蚕处于低谷状态 其原因是:1)养蚕的比较效益低。据调查:一个正常劳动力做散工80元/d,平均月收入2 000元,年收入可达2.5万元。而养蚕一个劳动力年只能养7张蚕,按中等养蚕收入计算,年收入8 500元,是做散工年收入的1/3,而且养蚕劳动集密,技术含量较高,规范操作严格,易担风险,怕投劳伤财(不靠潽),是养蚕处于低谷状态的主要原因。2)劳动力缺乏。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劳务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为发挥劳动力经济效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其年收入又远超过做散工的年收入,致使养蚕劳动力缺乏。3)蚕茧价格波折。由于蚕茧是外向型农产品,受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一但经济不景气,其价格无法稳定,致使挫伤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蚕茧收购部门(供销社)经常有压级压价的行为,致使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再度受挫,是养蚕处于低谷状态的重要原因。 2.2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经济效益低 1)在桑园肥水管理、整枝修剪、病虫防治等方面明显滞后,不符合科学养蚕发展局,有65%的农户放弃管理;2)有40%的蚕农,对各龄蚕期适宜温、湿度及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不愿掌握,不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任凭自己所为。3)蚕前消毒防病不彻底,蚕期用药不规范、操作规程又不合理。有65%的蚕农还不能清晰地辨别蚕病的种类,更缺乏辩证施治的能力,特别是血液型脓病、病毒软化病、细菌型胃肠道病、猝倒病、化脓性蠅蛆病、壁虱病等有效预防、控制。由此,也一时未能改变张产低,优茧低的事实。全县2011年投种2.5万张,总产蚕茧量700 t,,平均张产不足30㎏,其中优蚕茧率不够65%,极大地影响养蚕的经济效益。 2.3 饲养管理不科学 突出表现在以下3方面:1)有55%的蚕农在蚕期饲养方式、方法及管理不科学,重点表现在不设专用贮桑室,大小蚕用叶混堆蚕室内,极易造成桑叶病源污染;采叶又不计划,造成桑叶贮放时间过长,桑叶发热变质仍喂蚕,增加发病机会。2)有46%的蚕农饲养密度高,分批提青不及时,由于蚕头过密,蚕体互相抓伤,病源菌易侵入蚕体而致病。3)多数蚕农除沙不用蚕网、扩坐不用桑叶引蚕,均用手抓捻,人为造成蚕体皮肤创伤,增加发病率。 2.4 标准化蚕室、蚕具建设力度不够 据调查统计:白河现有专用蚕室8 240间,占总应养蚕户的不足65%,其余的是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