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湿疹临床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辩证治疗湿疹临床探究

中医辩证治疗湿疹临床探究【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038-01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皮损具有多形损害。其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而其本在湿,其表在热,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缠绵乃顽湿不化,湿热毒邪蕴久可耗血伤阴,化燥生风。常规抗过敏药效果不佳,皮质类固醇,副作用大,其反复性增加。笔者自2008年3月~20011年3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疹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人,男24例,女27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36.8±11.6)岁,病程6月~11年,平均(4.5±3.7)年,湿热内盛型28例,脾虚湿盛型21例,血虚风燥型11例。 1.2 诊断标准:①皮损为局限性,肥厚浸润较剧,常伴有色素沉着,境界清楚。②严重瘙痒。③反复出现的急性发作史。④好发部位: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1]。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盛:皮损泛发,潮红肿胀,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虚湿盛:皮损色淡红,渗出结痂,四肢多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③血虚风燥:皮损反复不愈,肥厚脱屑,瘙痒,有抓痕或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1.4 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有药物接触过敏史者;有糖尿病、柯兴氏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治疗前2周系统接受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或相关中药治疗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者。 1.5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100%[2]。 1.6 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检测血、小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每周记录1次病人的不良反应。 2 治疗方法 2.1 湿热型(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本型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局部皮损潮红肿胀,既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破后痒痛相兼。患者常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证属素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互结,热盛于湿。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治疗以健脾除湿汤加减:白术10g、茯苓10g、枳壳10g、生薏苡仁30g、川萆?1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藓皮30g、黄柏10g、苦参15g。对湿盛有热者,应用生白术、生枳壳、生苡仁;对无热象者,选用炒前三药,也可加苍术、厚朴等;对病程长,皮损肥厚干燥瘙痒剧烈,可滋阴除湿加用生地、元参、丹参等;如瘙痒减轻,渗出减少,可去车前子、苦参、白藓皮,加当归、赤芍等。方中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兼泻肝火,生地凉血滋阴兼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 2.2 湿盛型(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本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为主,潮红较轻,水肿明显,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较多。常伴身倦乏力、胸腹胀满、纳食不香等症,大便先干后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症属湿热内蕴,脾虚运化失职,湿盛于热。治法清脾利湿,佐以清热。常用清脾除湿汤:生白术10 g,生枳壳10 g,生薏苡仁30 g,生芡实10 g,生扁豆10 g,生黄柏10 g,生栀子10 g,生地黄30 g,黄芩10 g,茯苓皮15 g,车前子15 g,车前草30 g,泽泻15 g,茵陈30 g,白鲜皮30 g,苦参15 g。方中白术、薏苡仁、扁豆、芡实等生用利湿清热作用强。此型多系湿热困脾致脾虚运化失职,虽为湿盛,又有热象,故生用诸药以利湿兼顾清热。佐以黄芩、黄柏、栀子苦寒泻热燥湿;车前子、车前草、泽泻、茵陈、苦参、白藓皮清利湿热,利水消肿;枳壳宽胸理气,生地黄清热凉血益阴;诸药协同清脾利湿兼清热之功。如皮损肿胀渗液明显,可加冬瓜皮、桑白皮、地骨皮配合茯苓皮利水渗湿;痒重者可加地肤子苦寒降泄,清热利湿止痒。 2.3 血虚风燥型:本型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苔癣化及色素沉着。除瘙痒和局部不适外,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下肢沉重等症状。舌质淡胖、苔白、沉缓。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痒。治疗以养血润肤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首乌藤30g、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