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女子十二乐坊 乐器: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 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VS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 第三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一)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 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渔猎→农耕 表明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已在 ①仰韶文化 A、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B、命名: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C、中心:河南省、陕西省 D、代表工艺:制陶,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 ②龙山文化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蛋壳黑陶高柄杯 2.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早期农耕文明: 屈家岭文化遗存、河姆渡文化遗存 ①屈家岭文化 A、发现: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灰陶为主的文化遗存 B、工艺:灰陶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 ②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 干栏式建筑 建筑构架:木桩、圆木、木板、底架 优势:防蛇虫猛兽之害、避潮湿,养家禽 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二)农耕成为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主要来源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 (2)《老子》 “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 南移原因和进程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三)农耕和游牧的对垒与融合 1.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 农耕:固定在土地上的经济形式 游牧:逐水草而迁徙,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2.军事格局: 经济先进的中原农耕——被打防御状态 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北方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南下掠夺。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3.两者的融合和互补 方式: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 游牧——农耕:胡服骑射、百家姓…… 农耕——游牧:农耕化、被征服者同化 长城文化正是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把农耕区卫护起来的防御心态。 (四)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 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 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 (与古印度、埃及完全不同) 影响: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社会形态变化藕断丝连 (1)纵向: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始终保留历代痕迹(古代村社经济-宋元乡族经济-宗法观念) (2)横向: 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西欧庄园制不同)P29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