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规划原理提纲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1.P3 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第三次劳动分工:2.城镇化 P12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化发展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非农业,由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的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表现特征: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转变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3.城镇化发展曲线 P13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速度较慢,up to 30% 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速度加快,up to 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第三产业4.《周礼·考工记》 P19①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②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③影响: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意义: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每个时期的规划特征及著名城市) 战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居民住在“郭”(大),统治者住在“王城”(小)。 秦朝:“相天法地”,强调方位,布局灵活。都城咸阳城虽然宏大,却无统一规划和管理。其城市规划中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时在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的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有开创性意义。 汉代:长安城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宫殿居民区穿插,周礼制布局没有在汉代国都规划中实现。王莽政权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礼制建筑,国都洛邑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居民区分隔,南北中轴线上布置了宫殿以强调皇权,周礼制规划思想全面体现。 三国:曹操的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了战国时以宫城为中心的思想。邺城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对此后隋唐长安城及古代城市规划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吴国金陵依地势发展,皇宫位于南北中轴,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是周礼制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南北朝:佛教道教的空前发展影响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一统天下的格局。①出现大量宗庙和道观,外围出现石窟,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②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隋朝: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邺城经验,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坊里。 隋唐长安城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道路、坊里、市肆体现中轴线布局。里坊制进一步发展。东都洛阳类似,但汲取了经验,如干道宽度较长安城缩小。 五代:发布的诏书是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杰出文件,分析了城市发展的矛盾,改建和扩建的问题等。为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宋代:开封,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里坊制废除,出现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元代: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更强调中轴线对称,体现了《周礼》的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结合了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要求,反映了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①民居多以家族聚居,多采用木结构低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形态影响极大,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从而产生中轴线对称的手法。②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秩序产生严谨、中心轴线对称的布局。③“天人合一”思想6.傅里叶思想:理想社会以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非家庭小生产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通过公共活动的组织,减少非生产性家务劳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他强调社会要适应人的需要,警惕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浪费。空享社会主义的设想7.田园城市8.卫星城概念: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设卫星城,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9.柯布西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观点:①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