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明清经济思想
不少地主阶级思想家反对田赋货币化。两税法征钱,受到陆贽、白居易、韩愈、李翱等多人的批评。王安石实行青苗、免役法。司马光、苏辙等也强调了赋税不应征钱。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则反对田赋征银。 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以资产或以田定赋。陆贽、王夫之都主张以丁定赋,王夫之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认为以田定赋导致了土地被兼并,而以夫定赋则“不禁兼并而兼并自息”。这理论并不正确。 参考文献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2、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5、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组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上海经济学会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会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文集》,上海社科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7、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叶世昌:《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2、3、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2、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6、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8、(英)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斯坦利 L.布鲁:《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0、唐任伍:《中外经济思想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何炼成:《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陶一桃:《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4、(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封建地租比商业、高利贷收入更“正当”。张英故意把农业生产一般和封建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混淆一起,宣扬地租不是剥削的谬论,说什么靠典当、贸易取得的利息和商业利润都是“取财于人”,而地主收地租则是“取财于天地’’(其实,只有劳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才是“取财于天地”,地主向农民收租则完全是“取财于人”);取财于人会使人“怨于心”,取财于天地则不是剥削,不会招致怨恨,“虽多方以取,而无网利之咎”。 第五,占有地产,剥削地租是最“可乐’’之事。张英在《恒产琐言》中,引《诗经·七月》宣扬地主田园之乐,说什么“有祖父遗产,正可循陇观稼,策蹇课耕”,是人间最“可乐”之事,而不应看作“鄙事”。 地主“治生之学”之特点 中国封建时代的治生之学,主要是地主的治生之学。从治生之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这种治生之学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获得了日益充分的发展,土地私有越来越被人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的治生之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清代的治生之学更能清楚地看出:它正是从保持、发展地主私人地产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张履祥曾说:“井田不复,世禄不行,治生之道,决所宜讲。”这就是说,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废坏后,地主已不能像商、周贵族那样依靠井田、世禄来生活,因而必须也只能利用自己的私有土地来讲求治生之道。张英以“田不在官而在民”为依据,把孟轲“制民之产”的恒产论变为地主保持、扩大私人封建地产的“保恒产”论,更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越来越剧烈的反映。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在地主治生之学中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中、小地主的代表,固然因害怕被兼并而强调“守业”、“保产”;大地主思想的代表人物,一方面鼓吹利用天灾人祸廉价买田,大肆兼并别人土地,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子弟因过度奢靡、挥霍而负债鬻产。自身土地不多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