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车载电池低迷,希望寄托于HEV和48V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V车载电池低迷,希望寄托于HEV和48V化

EV车载电池低迷,希望寄托于HEV和48V化因电动汽车市场低迷,汽车厂商纷纷转换了业务战略。在燃效规定日益严格的情况下,不仅是混合动力车(HEV),配备怠速停止机构(ISS)的量贩车以及电源电压为48V的弱HEV也有望普及。车载电池厂商和电池材料厂商开始为有望成为新市场的ISS车和弱HEV而进行开发。本文将汇总车载电池国际会议“AABC 2013”上出现的最新动向。????????“车载电池厂商间将开始合纵连横”。?? 纯电动汽车(EV)市场的启动晚于预期,车载电池厂商和电池材料厂商不得不改变业务计划(图1)。欧洲虽然积极致力于该领域,但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市场表现低迷,EV市场未能如愿兴起。虽然因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各厂商对中国的EV市场寄予了厚望,但外资厂商的EV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困难,没有一个通用的法则能够用于中国。?图1:各厂商因EV市场低迷而改变业务战略由于发达国家的EV销售低迷,汽车厂商、车载电池厂商和材料厂商都不得不改变业务战略。剩下的EV市场就是中国了。根据中国的政策,市场有望迅速扩大。另外,为应对全世界对燃效规定的强化,以HEV为首,ISS车和48V弱HEV也备受瞩目,面向这些汽车的车载电池开发正在加速。???????尽管普及面临困难,但尾气和燃效相关的规定却日益严格,因此汽车厂商除了向市场导入混合动力车(HEV)外,还开始为原来的内燃机车配备怠速停止机构(ISS)。尤其是欧洲汽车厂商,开始使发动机启动马达和发电机(启动发电机)实现48V化,并致力于比ISS车增加了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的简易HEV“轻混合动力车”。车载电池厂商和电池材料厂商也将业务方向从EV领域转向了HEV、ISS车和弱HEV。????????实际上,目前已经有预测认为EV市场要在2020年以后才能扩大。据富士经济介绍,未来几年的市场规模不会比2012年的7万辆扩大太多,预计2013年为9万辆,2014年为10万辆,2016年也只有17万辆左右(图2)。?图2:电动汽车的全球市场预测预计EV将在2020年以后迎来全面普及。2020年以前市场还是以HEV为主。(图由《日经电子》根据富士经济的资料制作)???????致力于EV的日产汽车,其EV“LEAF”(中国名:聆风)的累计销量截至2013年1月刚刚超过5万辆注1)。但日产-雷诺集团制定的计划是到2016年之前累计销售150万辆。为此,日产汽车与NEC的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构筑了每年供货9万辆EV所用电池的生产体制。另外,日产汽车还在英国和美国设立了每年最多可生产26万辆(英国6万辆,美国20万辆)EV用电池的生产基地。目前的现状是,电池的产能迅速提高,但实际的EV需求跟不上。?注1)日产汽车从2013年4月开始将“LEAF”的价格降低约28万日元。该公司2012年11月刚刚上市对LEAF进行了局部改进、并降价约42万日元的低价位车型。另外,为强化EV业务,日产COO志贺俊之将从2013年4月开始统管EV业务。????????杰士汤浅也因为EV电池业务而苦恼不已。该公司2012年度的产能为1090MWh(可供约6万辆EV使用),原计划将来扩大至最大2290MWh/年。但由于亏损额扩大,似乎也不得不改变计划。?向中国市场寻求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EV市场备受期待。随着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中国的轻骑和摩托车推进了电动化,估计乘用车也将向EV的方向发展。不过,外资厂商在中国很难单独投放EV。凭借LEAF先行一步的日产汽车就放弃了在中国销售LEAF品牌,而是计划2015年之前以中日合资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的“启辰”(Venucia)品牌,在中国生产和销售EV。????????同样,关于车载电池(高性能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和主要电池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在中国的制造事宜,2012年1月中国出台了外国企业的资本比例不得超过50%的规定,日本的电池厂商和电池材料厂商在中国的业务战略也受到了考验。????????而且,在此前日本厂商一直拥有高份额的电池材料领域,最近份额也不断降低,而中国和韩国厂商的份额逐年攀升(图3)。据矢野经济研究所介绍,2011年与2008年相比,日本厂商的份额由62.7%减至46.6%,而中国厂商由14.0%增至23.9%,韩国厂商由11.8%增至20.6%。?图3:中国和韩国的材料厂商崛起锂离子充电电池四种主要部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销售额市场规模走势。2008年度日本的材料厂商占6成以上的份额,但2011年度好像跌破了5成。最近几年,中国和韩国的材料厂商迅速崛起。(图由《日经电子》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资料制作)???????据矢野经济研究所首尔支社支社长稻垣佐知也介绍,在正极材料领域,韩国LF公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