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网络规范建立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网络规范建立[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健全网络规范的具体措施:大学生网络强制性规范的构建;大学生网络非强制性规范的构建;配合高校确保网络技术规范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李学锋(1974— )女,黑龙江虎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王莹(1975— ),女,黑龙江勃利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044)石冬旭(1976— ),女,黑龙江大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上海 200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政治安全阀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E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5—02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
1.零“旁观者效应”,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信念迷失。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事情发生时,个体感知到有旁观者的存在,这会影响到个体参与行动的态度选择。而零“旁观者效应”则是个体感知不到是否有其他人的存在。那么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在网络社会中,因为感知不到他人的存在,个人参与的可能性会增大;二是增强了网络交往中身份的匿名性,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学生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无法直接感知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网上的诸多不道德行为扰乱了大学生的判断与选择,甚至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和现实中的道德要求实行双重标准,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2.网络社区替代了现实互动的功能,大学生人际伦理匮乏。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由原来的读书、体育活动、店面购物和促膝交谈等现实的互动方式转化为虚拟的网上游戏、网上恋爱、网上购物和QQ聊天等,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摆脱了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一些缺乏自控力和角色责任意识的大学生甚至长期逃课泡在网吧里,还有的患上了网络沉溺症进而荒废学业。
3.网络信息的不对等性,大学生选择道德评价标准西方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网络为各种思潮提供了争取舆论的舞台,其中很多不良信息泛滥成灾,使得不同背景下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标志的,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转移中说:“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现在的“全球信息化”大有“全球美国化”的倾向。所以,要增强大学生接受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也要介绍网络国情,避免本土道德标准被侵蚀。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1.网络社会扁平化结构的特性。即将个人的纵向的多层次性打破,从而使网络中网民趋向平等,跨越空间的双方可以因为兴趣相同、经历相近和观点一致而建立朋友式友谊等。网络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所以,网络社会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样的中层级关系,个人的力量将获得扩张,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不同的目的传播各异的消息,这就容易出现传播权的滥用,从而导致大学生网民的行为趋向无序化。
2.网络行为具有匿名性。在IRC网络沟通中,只有8%的人以真名为使用者名称,45%选择的名字和自己有关联,6%的人取了不相关而表达想象力的名字。网络的这种伪装作用,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为一种缺乏网络社会控制的行为,从而产生对现实道德的质疑和挑衅。
3.网络互动具有超空间性。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更为模糊和不确定,大学生网民的交往是在对方交往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使得这种交往过滤了社会属性。从而导致其可能会做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想象或难以做出的行为。在网络上,日常生活中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完全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既有的传统道德规范功能自然就被弱化了。
4.网络具有消解文化边界的特性。网络社会的进程可能会改变现实地域文化自身的变迁进程,也同样能改变本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使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网民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原有文化特质,潜移默化地归从于一种不确定的网络文化或者综合文化上,未来现实社会中各民族文化的“边界”将模糊不清,文化认同也不像以往那样定位清晰了。
5.现实道德和虚拟道德的不对应性。在虚拟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扮演和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定位非常难,这就使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及其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三一SY235C9I2KS维护保养手册.pdf VIP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PT课件.pptx VIP
- 陶瓷原料及配方基础.ppt VIP
-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课件.pptx VIP
-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7588-2003.docx VIP
- 2023民航特种车辆操作工民航特种车辆操作工试卷(练习题库).docx VIP
- IEC 60840-2004 额定电压30kV(Um=36kV)以上至150kV(Um=170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试验方法和要求(中文).pdf VIP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VIP
- 混凝土混凝土.ppt VIP
- 沈萍微生物课件第3章b.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