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李尔王人物形象再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李尔王人物形象再探析

对李尔王人物形象再探析摘 要:主流观点都认为李尔王是一位年老昏聩的暴君,他最终的不幸遭遇及悲剧命运都源于其刚愎自用、爱慕虚荣和不辨忠奸的性格。而本文将从人物对话及行为的逻辑性、暗示性入手,联系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对李尔王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再探讨,认为李尔王不仅不是昏君,还是承载了人性崇高的君王,并且他的毁灭对加深剧作的悲剧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尔王;人物形象;《诗学》;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7-02 《李尔王》被称作莎士比亚最优秀的悲剧作品,主要展示了主人公李尔王放弃权位之后的悲惨命运。普遍观点都认为是李尔在分配国土及王位继承权时爱慕虚荣、不辨忠奸的性格将其自身推向了悲剧命运的深渊。而我却认为,莎士比亚作为一代文豪,在这部悉心研就的悲剧作品中穿插“爱的表白”这样一幕看似漏洞百出的情节,理应有其特殊的用意,我们不能由此就得出李尔是昏君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道:“反转是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①,李尔在几日之内便由国王沦为被女儿厌弃的老头,最终悲惨地死去,李尔王的命运发生反转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本文将从李尔王的君主形象、其命运“反转”的原因以及李尔王的毁灭对作品悲剧性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新探讨李尔王这一人物形象。 一、李尔并非昏君——被误读的君王 初读《李尔王》,读者都会对李尔仅凭女儿们“爱的表白”就武断划分国土决定王位继承权的行为惊诧不已,也正因此,李尔王总被解读为爱慕虚荣、不辨忠奸的昏君,甚至被视作刚愎自用、武断自负的暴君。然而,当我们深入去分析人物间对话及行为的逻辑性和暗示性,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作品开头肯特和葛罗斯特间的一段对话。 肯特:我想王上对于奥本尼公爵,比对康华尔公爵更有好感。 葛罗斯特:我们一向都觉得是这样;可是这次划分国土的时候,却看不出来他对这两位公爵有什么偏心;因为他分配的那么均匀,无论他们怎样斤斤计较,都不能说对方比自己占了便宜。 ——《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② 这段对话给读者暗示了三个信息。第一,在臣子们看来,李尔王是更偏爱他的大女婿奥本尼公爵的。而在后面的情节中,我们足以明了奥本尼的为人确实比康华尔更优秀更值得被信任。第二,虽然李尔更偏爱奥本尼公爵,但是在划分国土时,他却并未表现出自己的偏袒,而是将国土分配的公平均匀,使他们无论怎样计较,“都不能说对方比自己占了便宜”。这一点体现出了李尔作为老国王的精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第三,肯特和葛罗斯特的这段对话是在李尔正式给女儿们分配土地和王位继承权之前发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尔对土地范围的划分并非是在女儿们的“表白”现场临时决定,而是之前早已做好准备和打算,只是在“表白”现场宣读结果而已。并且,肯特和葛罗斯特提前已预知了土地分配情况,说明李尔在划分土地范围时或者在向女儿们正式宣读结果之前,一定跟朝堂大臣讨论过这件事。这表明,李尔并不是一个将国土分配和王位继承问题视作儿戏的君主,也没有仅根据女儿对自己的“爱的表白”程度就确定对其的赏赐和分封。 李尔从一开始就偏爱正直善良的奥本尼和考迪利娅,这说明他看人识人的眼光依然尖锐而准确;他虽然心中自有偏向,却并不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出来,这是政客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由此可见,李尔并不是个昏庸糊涂、远贤亲佞的昏君。 二、李尔王命运“反转”的原因 李尔的性格是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而并非全部,事物的反转,总会有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过程,因此,接下来本文将继续探讨李尔的人物形象并分析李尔命运“反转”的原因。 在作品开头,李尔王给出的退位解释是,“我因为年纪老了,决心摆脱一切事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③,这一原因,应该是真实并且可以被理解的。上文已经阐述过,李尔并非仅根据女儿对自己的“爱的表白”程度来确定对其的赏赐和分封,而宣布结果之前,李尔却很严肃地提出了一个很荒诞的要求——以言语作为评判标准,使得这一情节的荒谬性与整部作品的严肃性和悲壮性相冲突。其实,言语并不是评判标准,李尔只是从君王权威的角度要求为自己的继承人宣布过程营造气氛庄严的仪式,就算不假托 “爱的表白”,也必然会有其他的形式来使结果的公布更具荣誉感和高贵感。 从李尔的话语来看,他主观的预想是考迪利亚在这一仪式上热情地表达出自己对父王的爱与孝,于是顺理成章地继承国土和王位。然而李尔万万没有想到,考迪利亚的个性却使她不懂父王的特意安排,她的单纯、执着和真诚决定了她只愿默默的爱。李尔之前并未料到考迪利亚是如此执着,但他也从考迪利亚的坚持中看清了她的性格,这种性格决定了考迪利亚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