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沙博理: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翻译家
沙博理: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翻译家
沙博理: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翻译家
任东升 张 静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文心雕龙·事类》有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他本是犹太裔美国人,名叫Sidney Shapiro,同学为他取名“沙博理”,意思是“博学明理”,“沙”是英文姓的音译。他因50年的翻译生涯、约千万字的汉英翻译成就被授予“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一、一份沉甸甸的履历
沙博理,1915年生于美国犹太家庭,22岁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退伍后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
1947年4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上海,由同情进步活动转而投身中国革命;次年与著名演员、进步作家凤子结婚。
1949年10月1日,夫妇俩人应邀在天安门前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从此定居中国。
1951-1983年间,沙博理先后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外文出版社、《人民画报》社工作,作为外国专家担任翻译和编辑。
1963年,由周恩来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1983年退休至今,连续担任第6-11届全国政协委员。
沙博理专事汉英翻译长达50年,他不仅翻译了巴金、茅盾、孙犁等人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还翻译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和记录“文革”历史并承载着中国当代思想史的长篇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因此获得多种荣誉:
1995年,中华全国文学基金会及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
2009年,中国外文局授予的“国际传播终身荣誉奖”;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1年,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十余家华文媒体和机构
二、沙博理翻译生涯三阶段
沙博理从1951年起担任专职翻译和外国专家,主要从事汉-英文学翻译。他所供职的外文出版社和《人民画报》社,隶属于中央直属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和出版。由于在这样特殊的国家对外部门工作,沙博理的翻译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阶段划分相吻合。为此我们把他的翻译生涯也分为三个阶段。
1) 新中国十七年:红色革命文学的翻译
从1951年到“文革”开始之前这一阶段可谓沙博理翻译生涯的高峰期。2011年5月31日,沙博理做客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时用“红色中国文学”(黄玉琦,2011)来指代自己的翻译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紧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而得到规范和发展。本阶段的翻译特点之一是“政府组织、宏观政策、专项制度等对翻译工作的直接干涉”(魏瑾,2009: 31)。50年代从苏联引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是作为一种政策概念而存在的,而且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操纵文学艺术和文学翻译的权威话语;同时,文学翻译已上升到国家行为,并且完全体制化,“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文学翻译不再是私人的事”(査明建,2004: 89)。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落实在捍卫、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这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工程上”,主题是“反帝反封建反资产阶级”。(刘彬,2010: 94-95)得益于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当时特殊国际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艺术作品、理论著作及亚非拉国家文学作品,外译汉活动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有效地迎合了当时的政治需求和文化建设。
汉籍外译活动尽管势单力薄,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外输出了大量译作。外文出版社是对外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组织,向外输出的作品主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作的流程分为四步:(1)中国专家选编书目;(2)中国译者进行翻译;(3)外国专家修改;(4)专家领导定稿。(徐慎贵、耿强,2010)
起初,沙博理被当作“外国专家”,后来作为“中国译者”承担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小说翻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集中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如《铜墙铁壁》(Wall of Bronze, 1954)、《平原烈火》(The Plains are Ablaze, 1955)、《新儿女英雄传》(Daughters and Sons, 1956)、《保卫延安》(Defend Yenan!, 1958)、《小城春秋》(Annals of a Provincial Town, 1959),及解放军东北剿匪小说《林海雪原》(Tracks in the Snowy Forest, 1962);一类是揭露封建礼教和官僚、反映解放后阶级斗争的作品,如《李有才板话及其他故事》(Rhymes of Li Yu-tsai and Other Stories /Rhymes o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