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丘逢甲: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丘逢甲: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生于台湾省苗栗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从中原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被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连称“奇童”,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
1888年参加乡试,中举。1889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表示要与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纳。丘逢甲见无可挽回,遂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率台民领衔电奏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亲草宪法,以“永清”为年号。5月25日,建“台湾民主国”,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丘逢甲和林朝栋负责。不久基隆失守,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丘逢甲率义军在新竹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许多义军将领同时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姜绍祖、丘国霖、徐骧、吴汤光等,都英勇献身。
1895年秋,失败后内渡,定居镇平,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为表示不忘光复台湾素志,为其子丘琮定别号“念台”,将房舍定为“念台精舍”。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资聪颖的丘逢甲,14岁时参加童子试,即获得全台第一名,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激赏,由此闻名全台。中进士后,无意仕途的丘逢甲辞归故里讲学。
B.丘逢甲受聘《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师期间,有较多机会了解社会民情。内忧外患使得他隐身山林,“独善其身”已不可能,于是立志报国。
C.抗日保台失败后的丘逢甲到了内地,由保皇走向反清,是思想进步的体现,无论是兴办学校还是担任公职都是他爱国的另一种表现。
D.丘逢甲临终前仍不忘收复台湾,要求南向而葬,一颗爱国志士的拳拳报国之心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5.结合第一段内容分析,家庭给了丘逢甲哪些积极有益的影响?(4分)
6.请概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来,丘逢甲在保卫台湾方面所做的努力。(5分)
答案:
4.B“使得他……已不可能”理解不当,他是主动投身革命。
5.答:①爱国爱乡的思想传承,②长期徙居等艰苦生活的磨炼,③勤耕苦读,自立自强的家风。(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6.答:①他创办义军,亲任全台义军统领。②变卖家产,支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