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型浅析.docVIP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型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模型浅析

①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控矿因素分析 李连涛, 徐公权, 王爱枝 ( 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基底太华群中深成变质岩、燕山期钙碱性岩浆岩以及 构造蚀变岩。矿床受燕山期岩浆岩和构造控制明显, 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着金矿的规模和展布。控矿断 裂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断裂交汇处及断面产状变化处控制矿体或富矿体产出。文章从花岗岩特征和构造 的控矿作用方面总结该区金矿的成矿规律, 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控矿因素; 熊耳山; 河南 中图分类号: P 618.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663 (2009) 02- 0152- 06 1 区域地质概况 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内的熊 耳山断隆区。整个熊耳山隆起区为一个以太古界太华 群为结晶基底, 中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为盖层的 大型复式褶皱。 基底太华群, 原岩为中基性火山- 沉 积建造, 主体变质为角闪岩相, 部分为绿片岩相。 Sm - N d 同位素年龄为 2900M a。 系由地幔局部熔融形 成, 是本区乃至豫西地区金矿的主要矿源层。 盖层以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为主, 次为蓟县系官道口群。 前者为以安山岩为主的钙碱性火山岩系, 系陆相火山 喷发产物; 其中部分层位构成金的衍生矿源层。 后者 为浅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建造, 为贫金矿层位。 区内燕 山期酸性岩浆岩发育, 产状为岩基、岩株、岩脉; 岩石 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具多期次活动特 征, 成因类型为壳幔质重熔花岗岩。R b - S r 等时线年 龄为 150M a 左右, 是形成金矿的直接因素。区内基底 岩系发育深部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变质作用, 形成近 南北向的褶皱面理及不同的变质相带; 盖层区则主要 发育中浅部构造层次的韧性- 脆性变形, 褶皱宽缓, 断 裂发育, 其中近 EW 向和N E 向断裂, 规模大, 长期 演化力学性质复杂, 具韧性剪切变形和脆性破裂特 征, 最具控矿意义 (图 1)。 图 1 熊耳山地区构造及矿产地质略图 F ig. 1 Geo lo g ica l sim p lif ied m ap show ing the st ruc2 tu re and m ine ra l re so u rce s o f th e X io ng’e r sh an a rea Q - 第四系 E - 第三系 J xg h - 蓟县系官道口群 C h x n - 长城 1—断 Χ3—燕山期斑状花岗岩 系熊耳群 A r th - 太古界太华群 5 2—金矿床 ( 点) 3—银、铅矿床 4—钼铅 ( 钨) 矿床 层 成矿物质来源 2 地层的含金性 区域资料显示, 在太华群中 w (A u ) 的背景值为 1. 1×10- 9; 熊耳群w (A u ) 为 0. 9×10- 9; 官道口群龙 2. 1 收稿日期: 2008- 09- 23 作者简介: 李连涛 ( 1966—) , 男, 河南柘城人, 工程师,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评价和矿区勘查工作。 ① 家园组w (A u ) 为 0. 3×10- 9; 第三系w (A u ) 为 2. 2× 10- 9。 总体来看基底地层具富金的特征。 A u 在各地层组中的分配 (图 2)。由图 2 看出, A u 在地层内的分配亦存在自下而上含量降低、分异程度 减小的规律, 充分反映地层不整合面对A u 的富集具 控制作用, 从而形成较有规律的递变旋回。 2. 2 花岗岩中的A u 含量 燕山期花岗岩与A u 的富集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它不但控制着A u 及有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场, 而且控 1 制着主要A u 异常和金矿床 。花岗岩富碱高钠, 并富 含A u、P b、A g、M o 等。以区内最重要的花山花岗岩体 和合峪花岗岩体为例来讨论A u 在不同岩石类型中 的背景含量, 花山黑云母花岗岩中w (A u ) 为 1. 23× 10- 9; 花 山 黑 云 母 角 闪 花 岗 岩 中 w (A u ) 为 0. 83 × 10- 9; 花山角闪花岗岩中w (A u ) 为 1. 05×10- 9; 合峪 黑云母花岗岩中w (A u ) 为 0. 71×10- 9。 由上述可以看出, 花岗岩中A u 的含量与太华群 的含量相当接近。 2. 3 断裂构造蚀变岩中的A u 含量 本区金矿几乎无例外地定位于不同性质、不同方 向的断裂带中, 因此, 断裂系统是控制 A u 等元素富 集的决定因素。 据统计1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