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doc
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黄华萍,李 羲,刘 畅,刘 峰,王 杰 (570102海口,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呼吸病研究所)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18例胸腔积液患者内科胸腔镜检查的确诊率、并发症及对未确诊病例进行随访。并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21例经胸水细胞学等常规检查胸腔积液患者相比较,评估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结果 内科胸腔镜组确诊率明显高于非内科胸腔镜组[94.4%(17/18) vs 23.8%(5/21), χ2=19.666,P=0.000]。两组并发症少。随访结果内科胸腔镜组均得到有效的治疗,非内科胸腔镜组28.6%(6/21)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结论 内科胸腔镜诊断胸腔积液确诊率高,并发症少,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应被列为胸腔积液病因的常规诊断手段。
[关键词] 内科胸腔镜;胸腔积液;诊断;治疗;应用
[中图法分类号] R561.1;R734.2;R734.3;R521 [文献标志码] A
[通讯作者] 李羲,电话:(0898E-mail:lixi13699@163.com
胸腔积液是表现在胸膜腔的全身性疾病的综合征。胸腔积液的治疗及预后,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病因的诊断是胸腔积液治疗及预后的关键。而胸腔积液病因的常规诊断手段多种多样,如细胞学检测对于胸膜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阳性率为50%~60%,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阳性率小于20%,且存在0.5%~1.5%的假阳性;闭式胸膜活检术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阳性率为59%;多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1]。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20%患者经各种检查后原因未明,这些患者就是内科胸腔镜检查的绝对指征[1]。目前内科胸腔镜技术主要用于不明原因的胸膜疾病的诊断[2]。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经内科胸腔镜检查的18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经胸水细胞学等常规检查的21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确诊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通过随访观察两组的疗效,探讨内科胸腔镜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内科胸腔镜组:18例患者为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胸腔积液患
者。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19~81(54±19)岁。病程4天至12个月。右侧胸腔积液12例,左侧胸腔积液6例。非内科胸腔镜组:21例患者为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住院的胸腔积液患者。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0~83(46±20)岁。病程2天至11个月。右侧胸腔积液11例,左侧胸腔积液10例。
纳入标准:①X线胸片或胸CT、胸腔B超明确胸腔积液。②术前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动脉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正常。③按light标准诊断为渗出液。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烈性传染病者。②不同意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者。③内科胸腔镜组:ⅰ.有内科胸腔镜手术禁忌证者;ⅱ.不同意行内科胸腔镜检查者。非内科胸腔镜组:ⅰ.不同意行胸腔穿刺术者。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病程、胸水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准备
采用德国产的STORZ硬质内科胸腔镜。配套器械设备包括: STORZ配套光源和电视系统、搓卡(Trocar) 、活检钳、活检剪刀。还有:26F胸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瓶、心电监护仪、吸氧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包等。
1.3 操作方法
1.3.1 建立人工气胸 根据胸腔B超定位,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装置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充分引流胸水后,手术前1d下午于胸腔内注入500mL经无菌纱块过滤的空气,轮椅送放射科行全胸正侧位片,确定人工气胸是否成功建立。
1.3.2 插镜点的选择 一般选择腋前线或腋后线第5、6、7肋间隙为插镜点。插镜点的选择主要依据人工气胸带及术前胸CT来确定,原则:选择在病变相对应的对侧或面对病变,这样有利于观察和活检。
1.3.3 麻醉 通常使用简单的复合术前用药,局部麻醉药、镇痛药和精神类药,必要时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原则:安静和能合作性镇静。
1.3.4 体位的选择 一般选择侧卧位,部分患者选择仰卧位。
1.3.5 操作过程 操作在手术室进行,全程进行心电、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神志的监测。常规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以2%利多卡因针进行皮内注射,然后进行皮下和肋间肌注射,使之浸润直至壁层胸膜,待麻醉满意后,于插镜点处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