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线施工组织设计概念.doc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 编制依据 设计图纸、补遗书、参考资料等招标资料。1.2 编制范围 设计图纸。包括米的17孔5米的预应力小箱梁和现浇C50预应力,以及该施工范围内的所有的钻孔桩、承台、墩柱、盖梁以及桥面附属设施。工程说明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最大年降水量2107.1mm,最大日降水量332.6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mb,相对湿度75.7%。4~7月多东南风,其余多为北风或东北风,最大风力八级,风速27.9m/s,大气影响深度为3.0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 2.2.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分布情况如下: ⑴ 上层滞水:分布在地表以下第一层含水层上部,为附着性地下水。水量小、水位不稳定,为毛细水和薄膜水,附着水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上部粘性土,近地表分布广泛,排泄以蒸发为主,蒸发量一般大于补给量。水量贫乏。 ⑵ 孔隙潜水:本区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一级阶地及河湖两岸的全新统地层中。孔隙潜水只赋存于第四系地层的粉土、砂土和砂砾层中,水量较丰富,季节性变化较大,具无压——微承压性。根据钻探揭露,稳定水位一般在地表以下1—3m。是本路线区的主要地下水类型。 ⑶ 孔隙承压水:路线区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广泛的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地层下部粉—细砂土、砂砾石层中,隔水层主要是亚粘土层或粉土、粘土层,厚度在5—20m之间,水量相对较丰富,水位较稳定,水化学类型中碳酸钙型。 路线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的下渗,沟渠、河、湖及灌溉入渗补给。接受大气降水和区域内地表水体补给的主要是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相对而言,其下伏的孔隙承压水难以直接接受补给。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条件与汉水、长江及其支流府河及纵横交错的水网有互为补给和排泄关系,季节性明显,水量变化较大。表层毛细水、薄膜毛细水、薄膜水蒸发是其主要的排泄形式。 2.3 主要技术标准 包括米的17孔5米的预应力小箱梁和现浇C50预应力cm厚C40防水混凝土+防水层+10cm沥青混凝土。 现浇箱梁桥面铺装自下而上为:防水层+10cm沥青混凝土。 ③ 伸缩缝 全桥采用梳形钢板伸缩缝,根据梁长伸缩量分别为120mm及80mm。 2.5 工程特点、重点(关键)及难点分析与对策 2.5.1 工程特点 本工程的计划工期为10个月,施工线路长49~137#墩为2200米长,需要的施工道路线路长,同时对工程材料的运输、倒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体结构工程量虽不大,但是本工程有其自己的特征,H匝道62~66#墩位于泾河属于水上施工,需要搭设钢栈桥、施工作业平台及水中钢围堰。 工程具体施工时需要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展、同时进行施工,加之设计结构形式多样;桩基形式2中、系梁形式3种、墩柱形式3种、墩帽形式2种、盖梁形式4种、预制小箱梁边跨和中跨分别分中梁边梁共4种。因此要求现场施工需要投入多套模板、施工人员、施工机械等。预应力现浇箱梁均为曲线异型,结构尺寸小、梁高低箱梁内膜不能完整拆出,箱梁底模裁剪后不能再次使用,该部分模板只能一次性使用。导致材料投入大、工人加工时间长。 2.5.2 工程重点 ⑴ 水上栈桥和施工平台的搭设,水上桥梁基础钻孔桩的施工。 ⑵ H匝道水上预应力现浇箱梁的施工。 ⑶ 预制预应力小箱梁的施工 ⑷ 各种异型预应力现浇箱梁施工。 2.5.3 主要施工对策 ⑴ 加强领导,在项目班子及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上“下功夫” 选派有过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及有过相似施工实践锻炼的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质检员、安全员、检测试验人员以及关键工序、特殊过程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工期,确保安全实现业主工期。 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网络计划技术优化施工工期安排,采取以流水施工作业组织为主,平行作业及顺序作业相结合组织施工。 加强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原材料按要求检验试验,施工过程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加强隐蔽工程检查,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监控。 2.6.1 管理目标 ⑴ 工期目标 10个月,完成所有工程。 质量目标 交付工程达到优质工程标准。 安全目标 成本目标 强化科学管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调度和平衡,抓效益、降消耗。第二章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测量人员 1 混凝土设备 3 技术人员 1~3 桥梁施工设备 1~5 试验人员 3 运输设备 1~5 桥梁施工人员 1~3 2 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2.1 设备、人员、材料安排 2.1.1 本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人员和材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